文化散文
山有洞天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乾隆帝东巡吉林。时年八月十五,回程路上,扎营于桦甸一处群山环抱处。此地山林葱翠,溪水潺潺,众人皆想留下安歇。于是,摆驾宿营。第二天清晨,众人忽闻高山上有鸡鸣阵阵,声音高亢嘹亮,响彻云霄。乾隆遂问,此处是何山?随行官员回道,此处群山并没有名字,陛下赐名以成美意。此时,乾隆又听到山上的鸡鸣传来,他捻须笑道,就叫肇大鸡山吧!
于是,桦甸境内第一高峰便得到了这御赐的山名,肇大鸡者,寓意大吉大利。
森林慢谷
我于2020年的夏季到访过森林慢谷,彼时盛夏时节,曲径通幽处,穿过漫漫森林,来到幽谷深处,惊叹于自然造化神奇,大山深处居然别有洞天,一处碧绿清凉的湖泊在此安然停驻。
实际上,森林慢谷是本地的新称谓,此处更为本地百姓熟知的老名字叫“老狼沟”。没错,想那人类足迹并没有频繁造访此地之时,这里是野兽飞禽经常出没的地方,尤以野狼为多———最近也得是数十年前的事儿了。如今这里已经被开发为桦甸市八道河子镇一处冬夏皆富于特色的旅游胜地———森林慢谷,我与此颇为有缘,当年的夏与冬都得以来到此地造访。
穿过冬季的森林,再次来到这里时,呈现在我面前的,自然不会是夏季时森林的碧绿与湖泊的清幽了———眼前是白茫茫的林海与白茫茫的湖面。不过,令人啧啧称奇处在于,冰面上出现大大小小数十个透明玻璃营造的帐篷屋。经理从最近处一座屋子出来,向我们介绍这帐篷屋的功用。此乃用来垂钓的屋子,透明玻璃可以采光,屋内设有燃气的火炉。屋内还有几个凿开的冰洞,客人可以从冰洞直接垂钓。
此时,户外气温已近零下20摄氏度,远处,是一大帮游人在玩着冰雪游乐项目。这些帐篷主要散落在湖面的周边,想必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我和几位友人在听完介绍后,随即来到一处帐篷屋内。的确如经理所说,屋内由于燃气炉的烘烤温暖如春。垂钓区沿着玻璃房的边沿凿洞,隔两米一洞。大家说话声音进屋后明显小了许多———怕得鱼惊不应人。我跑到几位正在垂钓的人们那里观望,我在想,真的会有鱼儿从这冰窟窿里被钓上来吗?
实际上,我们熟知的冰钓方法是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大放异彩的吉林松原查干湖冰钓———老把头率领一众人等赶着马爬犁,大半夜的就来到查干湖中心,然后凿冰下网。等到时辰差不多了,让马转着圈地把网拽上来,且看那活蹦乱跳的鱼儿们在网里四处纷飞。随后,就是一年比一年价格高昂的拍卖头鱼了。而面前的这种垂钓听说年代也很久远。这是可以理解的,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是渔猎民族,比如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等,他们都在广袤的东北大地繁衍生息,即便部分民族要么被融合要么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他们的故事与习俗许多依然绵延至今。
就比如这凿冰钓鱼,契丹人也好,女真人也罢,普通人家自然带着的工具是弓箭鱼叉,大冬天在冰上垂钓者,放在文人意象的柳宗元身上可以理解,放在五大三粗的渔猎民族身上,恐怕普通人难以成行,只有那些部落首领酋长之类的才能做到———因为想要在冰天雪地的湖面垂钓,必得有保证垂钓人与钓洞不被冻上方可。所以,如此严苛的条件只能是那些富贵人的专利。
那画面可以想象:辽金的部落首领带着一众人等打猎累了,似乎还不够尽兴,于是扎下帐篷,凿洞垂钓。有火炉取暖———但火炉还不至于融化坚冰,彼时的坚冰只能比现在还厚,往往达数米乃至更深。于是,小烧烫上,打猎的飞禽烤上,钓上的鱼儿炖上。那情景似乎和枫雪部落我品尝的美食情景很像,不同的是,远古人吃的是野生山珍,我们的自然是圈养的。但古人与今人的山林趣味实现了贯通。
我手握着服务员倒给我的热水,望着眼前深幽的洞窟,伸手试了下,寒冰刺骨。如此低水温钓出来的鱼儿无疑会极为鲜美。不远处燃气炉的热气不疾不徐地烤在身上,我看到同行的几位来自江城的文友在冰面上跳跃起舞,随行的摄影家仰卧在地上拍摄他们的身姿———你可曾想到,这群文友已经都年过半百了,但他们面对这最具塞外风情的冰雪湖面,依然难抑激动之情,尽情挥洒他们愉悦的笑声。我在想,他们的笑声一定会激发冰面下的鱼儿一起跟着飞跃起来。
萨满祈福
这一天是2020年12月31日。肇大鸡山下名峰山庄庄主广邀四海宾朋,若在武侠小说里,那定是广撒英雄帖召开武林大会了———她要准备进行肇大鸡山萨满新年祈福仪式。巧合的是,一年前的这一天,我也来到了这里,那天这里举行的是冰雪嘉年华。
今年的雪比起去年略小了点,看看远处的肇大鸡山即可知,去年几乎整个山体都披着如白纱般的羽衣,今年,只从山颈向上才呈现雪的气派。文友告诉我,山顶比山下要严寒至少五度。开车的老兄说,他26年前登过山顶,那时候也拍了照。我说,站在山顶感觉是不是特带劲儿?
那还用说!车内其他文友纷纷说道,春天时候我们相约一起去爬山,身在本地,却连本地第一大山都没爬过说不过去。
我的确无数次路过肇大鸡山的身边了,特别是从去年冬天来此寻访后,近距离地与大山接触,更是让我愈加神往。这次,站在大山脚下,我们一众游客要随同满族萨满师一起进行新年祈福了。许多人和我一样,对萨满师的概念多是从影视剧里看到,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东北“跳大神”的表演———比起人们愚昧时期的迷信活动,如今的“跳大神”基本已经归于民俗活动了,它的更加正规说法即是萨满祭祀。
实际上,我们稍有文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巫师活动在我国拥有非常源远流长的影响,比如在上古奇书《山海经》里就有非常多的巫师祭祀活动的记载,最典型的莫过于西王母:与书中许多著名的人物一样,西王母同样也是部落的首领,而且她正是一名巫师。她的形象可以解读为:头上戴着辟邪物或象征权力和法力的装饰物,满头的头发蓬松、随意披下来,身着豹尾服,嘴里镶着老虎牙齿或者戴着虎牙项链,拉长了声调一边唱着一边诉说着什么事情。她的职责是预警天灾和惩戒那些触怒天意天威的人,从而成为秋冬肃杀之神的代言人。这种形象显然是巫师的打扮,而且现在看到这种形象甚至有些惊异乃至恐怖的视觉感。
我们把镜头拉到眼前,看看我们眼前这位萨满巫师的着装打扮:这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祭师,他的行头非常专业,身披淡黄色的套装,头上是黄与红布制的褡裢,头顶还有红色、粉色、黄色、蓝色等长条布垂下的霞帔,腰间系着绿色长条布,有金属物在顶端扣着,因而旋转时会显得很有力度。面前的祭祀台上摆满各种贡品:有各种水果,有馒头,有一个小型谷物仓,里面堆放着大米小米玉米等粮食作物,自然是寓意来年大丰收,核心牺牲是黑毛猪。
祈福祭祀仪式正式开始,首先是祭祀司仪让庄主来到坛前,鞠躬三拜。他面向祭台,更面向远处的神山,手握三支香虔诚三拜。
司仪穿着一席藏青色满族袍子,他站在祭坛右侧,随后,他请出了萨满师正式开始祭祀。
这位萨满师的来头是这样的———他是世界萨满活化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光华先生。司仪和祭师各拿着一个手鼓。萨满师把一坛酒一一倒进祭坛前的几个碗里,此为坛前敬酒。随后,司仪向大家祝福道:“接下来由我们萨满师用满语唱诵神词,送上吉祥,祈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祈愿国泰民安,祈愿在场的所有来宾朋友身体康泰。”
随后,祭师开始敲打手鼓,晃动腰间的响铃,不一会儿,他真的用满语开始了唱诵,犹如长调,很长的一句长声,然后是原生态的唱法,说是号子也行。伴随着鼓声铃声,很有节奏感。在大约十余分钟后,祭师完成了使命。
随后,祭师和主持人从簸箕里向人们分发祈福祭品,彩色条绳,竹子弓箭,还有那些瓜果馒头等。人们把这些彩条纷纷系在了不远处的树上,尤其是以爷爷奶奶辈居多,他们不畏严寒,为自己,也为家人来祈福,他们相信虔诚的灵验度。
顾不得冻手,我也拿到了四条绳,围着一条小树枝系了起来。此时,一位年轻靓丽的女子来到我身边,她让我给她在祭台前拍照。我看了下她,黑色长发又亮又直,披在她黑色的冬衣上。她站在祭台前,双手合十,在对她的家人对这片所在的家乡祈福。是的,她站得直直的,按照她的年龄,她该是活泼好动的模样才对,但此刻,她是那么安静,那么虔诚。
她的背后是肇大鸡山,她犹如从山上翩然而至的仙子来到我面前,如此不期而遇。我把她虔诚的模样定格在了她的手机里,她一定会在多年以后,依然喜欢她青春时和神山的合影。
所以,面前祈福的人群因为有了犹如肇大鸡山仙子一般的年轻人加入,便显得具有了传承性的意义。民俗活动当然要有新鲜血液的加入才会显得更加活泛,刚才的姑娘转身便消失在人群里,但她祈福的身影却定格在了此处,定格在了余音袅袅的萨满神歌中。
文 / 袁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