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桥梁史 见证江城蝶变

车远

新桥展蝶翼,江城向通途。新竣工的红旗大桥,是吉林市主城区第十七座跨松花江桥梁。桥身钢拱肋展开的红色双翼,如同蝴蝶的翅膀,昭示着北国江城的蝶变。回顾近百年来吉林市的桥梁史,每一座桥梁都见证着城市的历史,构架着城市的发展,连通着城市的未来。

吉林市第一座永久性跨江桥梁,是1926年开工、1928年通车的吉敦铁路松花江大桥,见证了民族铁路的自强史。铁轨枕着历史,高铁驶向未来。而今,高铁桥梁与老铁路桥并肩而立,呼啸而过的动车,用速度与激情驶入新时代。

上世纪30年代兴建的两座桥,丰满桥见证了日本强征中国劳工修建丰满水电站的屈辱历史,吉林大桥原名“兴亚大桥”,透射出日本人长期霸占东北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而今,两桥均已重建,让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架起面向未来的桥梁。

一座桥梁,承载一份使命。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松江大桥,拉动了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让新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在吉林市江北大地崛起。60年代开建的九江线松花江铁路大桥,缩短了长图线运程,提高了吉化产品的外运效率。1970年竣工的哈龙桥,附有输热管道,由吉林热电厂向铁合金厂传输蒸气热能,促进了哈达湾工业区与江北化工区的联动发展,并解决了居民供热问题。1979年竣工通车的龙潭大桥,让吉化炼油厂与中心城区实现交通对接。可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0年里,每一座桥都担当着国家建设的重任。

改革开放后,吉林市的桥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95年,饱含着市民捐款热情的临江门大桥建成,南接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架起了科技兴市的桥梁。1998年建成的清源桥,连通了以解放大路为主线的城市横向交通大动脉。1999年底竣工的九站松花江特大桥,开启了吉林市的高速公路桥梁时代。每座桥都有时代的烙印,印证着城市发展的创新之路。

进入新世纪,桥梁织路网,区域赋动能。江湾大桥、兰旗大桥、雾凇大桥、江城大桥、秀水大桥、白山大桥、红旗大桥相继兴建,极大地拉动了东山片区、龙潭山片区、南部新城片区、化工园区和温德河片区的发展。一座桥,就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桥梁,是跨越地理裂隙的物理建构,更是承载时间与记忆的史诗。它们以钢铁为骨,以历史为魂,在松花江上书写着一座城市的文明进阶。吉林市的桥梁,不仅连通了两岸,更连通了历史与未来、创伤与希望、个体与家国。在这江水长流、桥梁永筑的土地上,每一代人都化作坚实的桥墩,传递着不息的精神与梦想。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