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传古韵 匠心育新人
个人简介:高艺函,吉林市船营区第四小学校大队辅导员,吉林省教育学会优秀会员,吉林市研考工作表现突出个人,船营区优质观摩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每个孩子都该在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这就是‘以爱育爱,生命出彩’育人理念的初心。”谈及“西团山小小讲解员成长计划”的缘起,船营区第四小学大队辅导员高艺函的眼中满是对学生成长的期许。
去年秋天,吉林市船营区西团山遗址修缮开放的消息传来,高艺函第一时间召集学校大队委开会。“想当家乡历史的‘小传声筒’吗?咱们一起把西团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用担当做文化传承!”她的提议刚落,会议室瞬间热闹起来,大队委们不仅齐声应和,还主动认领“组织协调”“资料收集”“模拟培训”等任务,一场文脉传承实践活动就此启动。
“把课堂搬进图书馆和遗址展厅,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历史。”高艺函介绍,准备阶段,她多次带大队委走访西团山遗址展厅。第一次参观时,学生小姜盯着展柜里的黑陶罐皱眉:“‘新石器时代晚期’太抽象,游客听不懂。”高艺函指着展厅时间轴解释:“往回数5000年,先民就在这喝松花江水、捏陶罐、磨石斧——就像你们安排校园活动一样,先民也在用心经营家。”通俗的类比让学生豁然开朗,大家立刻讨论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讲解。
讲解技能打磨是计划的关键。高艺函把排练场地设在校园小广场,用课桌模拟展柜,从站姿开始纠正。“双脚与肩同宽,重心放稳。”她先做示范,见小姜总把左手揣进裤兜,便轻轻将其手引到身侧:“左手自然下垂或搭右手腕,这样更大方。”
“指物动作是讲解的点睛之笔。”高艺函拿文物图片当道具,手把手指导学生:“手指并拢,指尖指向‘之字纹’,胳膊抬到肩高别晃。”发现学生指物挡图片,她便扮演“游客”:“稍微外挪,阿姨就能看清纹路了。”表情管理也不松懈,她提醒学生们“讲‘先民妈妈装野果子’要嘴角上扬,说‘石斧用10年’要眼神认真。”还做微笑对比帮大家找状态。
排练中的小插曲成了成长契机。一次模拟讲解,小姜介绍石斧时突然卡壳,双手攥着裤腿。高艺函上前轻声引导:“你看石斧刃口多光滑,先民是不是像爷爷爱惜镰刀一样打磨它?咱们练过指认动作,慢慢做。”她边说边示范,小姜眼神亮起来:“这石斧陪先民砍树盖房,就像爷爷的镰刀护庄稼,都是过日子的宝贝!”此后,学生们讲解愈发自然,站姿也更挺拔。
实践当天,学生心澈站在展柜前清亮开口:“这带‘之字纹’的黑陶罐是西团山‘老宝贝’!5000年前,先民妈妈用它装野果子,就像现在妈妈装水果盒,满是爱。”游客纷纷点头。小姜则介绍石斧:“这石斧用了至少10年!先民拿它砍树盖房、种粟米,就像爷爷的镰刀守护庄稼。”掌声响起时,高艺函触动不已:“我们不仅讲西团山的故事,更帮他们把“担当”变成挺拔的站姿、准确的手势、真诚的表情。”
活动结束后,学生围着高艺函分享:“有阿姨跟着我的手看纹路,还夸我讲得清楚!”“我全程没忘您教的手势!”望着学生们雀跃的身影,高艺函感慨:“西团山的文脉会通过这些‘小传声筒’延续,‘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的理念,也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带着责任与热爱走向未来。”
全媒体记者 李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