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航运:从漕运中枢到文旅名片

作者|周润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被松花江环绕的吉林城,正是因松花江而日渐繁华。吉林,也称“吉林乌拉”,在满语里,“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吉林即“沿江之城”。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松花江放船歌》是清圣祖康熙东巡吉林,视察水师,亲临松花江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松花江的壮美景象及吉林水师的雄壮精锐。诗中“连樯接舰屯江城”一句,更是吉林城又名“江城”的由来。

古往今来,松花江对吉林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江而生的航运,凭借运输能力大、成本低的优势,成为旧时吉林船厂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松花江,古称“天河”,满语称“松阿里乌拉”,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全长1840公里。在吉林市档案馆保存的历史档案中,存有松花江调查表,里面记载了松花江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吉林城,转向东北流出域外,呈反“S”形。滔滔江水是天然布设的黄金水道,吉林城的航运曾经非常繁荣。

东北地区很早就是汉、满、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赫哲等多民族人民的聚居地。他们依山傍水而居,“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利用白山黑水的自然条件,开始了早期的水运活动。明清两代,皆于此造船,以兴水运,以固边防。

明代永乐年间,展现出海陆双向开拓的气象。明成祖放开海禁后,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远抵东非;亦失哈九巡奴儿干都司,经略东北边疆。当时的吉林城,因三面临江、群山环抱的独特地理优势,已成为东北地区水路交通的枢纽,且盛产松木。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正式在松花江畔设立造船基地,开始造船。《鸡林旧闻录·卷二·船厂》记载:“明人东略,专恃水师。松花江上帆樯林立,而吉林实为咽喉……永乐间,设船厂,造巨舶往来混同江(即黑龙江),以达奴儿干。”

吉林市档案馆保存着一张明代摩崖石刻的拓片,记载着明代将军刘清三次率军来吉林造船的历史。永乐十八年(1420年),刘清奉命领军至阿什哈达下游一带设立船厂,督造船只,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此勒石记事,留下了第一块摩崖石刻。之后,刘清又于洪熙元年(1425年)及宣德七年(1432年),两次来此督造船只。此外,刘清还主持修建了祭祀水神的龙王庙。这三次造船活动及龙王庙修建的历史,均被镌刻在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上。

清代,朝廷在吉林再次设厂造船。顺治十三年(1656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在吉林松花江畔重建船厂,筹建造船事宜;顺治十五年(1658年),沙尔虎达为抵御沙俄,扩建船厂,造战船44艘,并在松花江口战役中大胜沙俄侵略者。《吉林外纪》记载:“顺治十五年,因防俄罗斯,造战船于此,名曰船厂。”据《吉林通志》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立吉林水师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初,朝廷派户部尚书伊桑阿带领工匠,到吉林大规模造船。吉林船厂逐步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船舶修造基地。

民国时期,松花江上商船运行,岸边林立着大大小小的码头,航运成为吉林城主要的运输方式。《永吉县志》记载:民国初年,从桦甸至扶余上下游经吉林城的纳捐之船,共两千余只,吉林航业公会一年收缴的船捐在万元左右。这些缴纳船捐的都是货船,再加上其他各类船只,足见松花江水上交通的繁荣。

吉林市档案馆馆藏的三张松花江航线图,勾勒出民国时期吉林城航运业的繁荣景象。第一张是“裕通松航事务所汽船航线图”。裕通松航汽船事务所成立于1929年,是吉林城第一家民营商办航运企业。事务所共有4艘汽船,分别名为江鸿、江雁、飞鹰和飞鲸。事务所营业后,制定了《裕通松航汽船事务所章程》《吉林裕通松航汽船事务所码头简章》《吉林裕通松航事务所汽船乘客简章》《吉林裕通松航汽船事务所汽船航江简章》等五项规章。

《裕通松航事务所汽船航线图》长56厘米、宽38厘米,1929年由裕通松航事务所印制,详细标注了当时松花江航运各个重要站点的地理位置及站点之间的距离。该航线由阿什哈达起,终点到乌拉街,全长62.5公里,共设阿什哈达、温德河子、水上警察局、自来水公司、木税局、官码头、草市、三道码头、东局子、龙潭山、九站、乌拉街12个码头。各个码头之间的距离最长为22.5公里,最短的仅有0.5公里。除固定航线外,他们还经营在三道码头和江南林业试验场之间的横江渡运业务,乘客甚多。

吉林市档案馆还珍藏有当年裕通松航事务所张贴的通航告示,上面载明航运时间为早八点至晚十点,并详细列出各航段的票价,如龙潭山至九站收费二十吊,包船按每小时一千五百吊计费,团体票享有八折优惠等。

吉林市档案馆馆藏的第二张民国时期松花江航线图是“吉安风轮汽船航线图”。“吉安轮”经理王义,在松花江上从事渡运业务。航线图详细标注了风轮汽船的行船路线。原航线为上游至桦甸、下游至扶余,中间各码头均停站。因松花江两岸横渡江的游客日益增多,遂推广航线、增设码头、增添横渡江业务,根据章程规定,更新航线图。新航线图上,原长途航线不变,仅增设码头站点,载渡横江航线则由商船码头、实业厅下坎起至南沿自立码头。

吉林市档案馆馆藏的第三张民国时期松花江航线图是“松江汽船航线图”。吉林商人徐楚卿,以“松江号”汽船载横渡江游人。与前两张航线图不同的是,松江汽船仅在木税局东码头和无线电台前码头,经营横江渡运,载渡横江行人至对岸。

航政是“交通四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运业存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航业公会,设立于航运业繁盛之地,是由船商呈请设立的,以图航运业有序发展。1922年6月,中华民国交通部颁布了《航业公会暂行章程》,规定了成为公会会员的资格、公会职员组成及公会职务等。公会的职能为:维持航运业的公共营业,并研究改良发展、调查航运业之情形、筹办航运业公益事项、处理航运过程中的争议、完成交通部委托的事项等。《航业公会暂行章程》颁布后,吉林早期民营船只由分散运输,转向合伙运输。

水道局,是隶属于当时的吉林省政府建设厅的机构,分设两科。1929年8月颁布的《吉林全省水道局暂行章程》,规定了水道局的职能,比如水道测量、浚渫、江堤扩展修建、码头修建、渡口修理、测量仪器及工程器械船只等项购买并保管、水道巡查管理事项等。

1928年7月,当时的吉林省建设厅颁发了《吉林省商人船只注册给照单行章程》,规定凡在吉林省内各江河行驶的船只,均须遵照本章程,申请由建设厅注册执照,同时对船舶的性能、船籍所在地、航线、船员,以及船舶所有权的变更,都提出了具体要求。1930年7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船舶法》和《船舶登记法》。《船舶法》对船舶在航运时的旗帜悬挂,进出港口应具备的各种标志、文书,须检查的项目,检查机关,船舶的丈量,国籍证书以及违反该法的处罚条例,都作了详尽的规定。《船舶登记法》则对船舶登记所具备的条件,登记的主管机关,须登记的事项、程序,须缴纳的费用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航业章程和法律的日趋完善,为航政管理和航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旧时,吉林城码头林立,渡口繁多。吉林市档案馆馆藏的《吉林县境内松花江车马行人渡口图》,可见昔日码头、渡口的分布情况。

头道码头(今临江门大桥附近),是吉林水师营故地,主营战舰制造与水师操演,清末民初转为木材集散枢纽。其原始结构于1938年江岸改造中湮没,今日所见系2011年重建,是松花江沿岸独具特色的仿古码头。

二道码头(今果市胡同前江边附近),曾是官方渡口,主营水师营木材转运及粮饷装卸,兼渡行人。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此处货船、木筏云集,1938年因江岸改造拆除。

三道码头(今市政府门前广场东侧),主营行人摆渡兼运零星货物,鼎盛时,日均渡客300余人。珲春街商市因之兴起。原始码头于1938年“江岸筑堤工程”中被填埋拆除,今江岸半圆形观景平台系2005年重建的仿古游船设施,提供观光游船服务。

官码头,位于头道码头与二道码头之间,由清代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修建,曾是民国时期松花江上游的重要客运码头。随着时代变迁,这座码头逐渐被遗忘,如今已无踪迹。

密哈站渡口(今龙潭大桥与松江大桥之间),临近尼什哈河入江口,曾是通往东北边陲驿道的必经之地。咸丰六年(1856年),松花江改道,驿站东迁,催生聚落。如今,渡口处修起了大桥,把松花江两岸连成一片,旧迹已无存。

口前渡口(今龙潭大桥附近),“口前”是满语“口钦”的音转。从这里过江,便是龙潭山。因对岸为山地,人烟稀少,其交通地位远低于密哈站渡口,今旧迹已无存。

改集街渡口(今吉林大桥附近),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江南一带的主要渡口。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机器局动工兴建后,在江南岸边附设火药局,并建起专用码头。江南岸边一带道路设有巡逻兵丁和卡房,以确保火药库的安全。巡逻的哨所满语俗称“开齐”,后音变为“改集”。由于修建起了今天的吉林大桥,改集街渡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炮手口子渡口(今江湾大桥北侧),因江南岸的炮手口子屯(今永安村)而得名。在民国和伪满时期,炮手口子渡口是江东地区到吉林城最方便、快捷的路径。

如今,松花江上陆续修建起许多桥梁,曾经的码头、渡口大多因附近有一桥横跨而消失,只留下过去的地名供人怀想。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松花江是重要的内河水运通道之一,具有显著的航运价值。内河航运在优化交通网络结构、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支撑国家战略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旅游业的推动下,一江松水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按照“一江三湖水陆空立体化漫游体系”旅游发展的定位,吉林市在松花江两岸新建停靠点4座,布设航标37座,更换橡胶坝袋4孔,安装大桥防撞梁6个,适冬改造船舶2艘,新建100客位游船2艘、80客位游船2艘、快艇4艘,将松花江岸边的雾凇、音乐喷泉、亲水长廊等特色景观串联起来,构建起层级分明、特色突出的全季旅游产品,成功打造了“冬季夜游松花江”独有航线品牌。

因丰满水电站调控水温,松花江吉林市区江段形成全国高寒地区最长的冬季不冻奇观,气温零下30摄氏度仍碧波荡漾。吉林市推动四季旅游通航,游客可以在船上体验“寒江雪柳”的景观。江畔燃放烟花,江上施放河灯,以及依托松花江开展的一系列体育赛事活动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丰富了江城文化生活。

缘江而生,因江而兴,从明清时期的军事造船重镇,到民国时期的航运枢纽,再到如今的文旅新地标,松花江始终与吉林城紧密相连。未来,随着松花江交通运输与旅游业发展深度融合,松花江航运必将成为吉林市新的文旅名片。

本版图片由市档案馆提供

(本文为本报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注来源《江城日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