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起磐石: 东北抗联创建地的不朽丰碑
——寻访贯穿吉林大地的十四载抗战血脉
全媒体记者 王欢
翻开磐石市档案馆1932年的历史卷宗,一份关于建立“赤色区域”的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决议墨迹犹存。这份决议,如同沉沉暗夜中点燃的火炬。仅仅数月之后,在磐石市西侧20公里处,红石砬子莽莽群山中,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旗帜高高擎起——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并领导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夏,本报记者踏上这片浸透英雄热血的土地,循着历史的足迹,从磐石红石砬子到桦甸蒿子湖,串联起贯穿吉林大地的东北抗联遗址,探寻那用忠诚与牺牲写就的精神密码。
红石砬子
东北抗联第一军的摇篮
红石砬子山区,磐伊公路北侧,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属长白山余脉哈达岭支脉。走进遗址,夏日草木葱茏,山间小路蜿蜒,一处处清晰可辨的遗迹静卧林间:低矮的地窨子门高不足1.5米,阴暗潮湿,当年曾挤住着四五名抗联战士;残存的房址基座和防御墙,无声诉说着战斗的激烈与生存的智慧。
九十余年后,2023年,“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荣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累计发现的3300余处抗联遗迹、出土的900余件抗联文物,形成了以八家沟、二趟沟等为核心的庞大东北抗联遗址群,构成无可辩驳的铁证,为1932年那份决议所描绘的“赤色区域”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注脚。可以确认的是,红石砬子遗址群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将东北抗联创建地的历史地位,牢牢铭刻在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光辉起点。
1932年秋,受中共满洲省委指派,杨靖宇抵达磐石。他肩负起整合与领导的重任,将活跃于此的抗日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磐石地区成功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第一块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并最早探索和实践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石砬子,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与成长的摇篮。从这里,抗联的星火,开始燎原。
蒿子湖
深山密营中的坚韧堡垒
红石砬子的火种,迅速照亮吉林大地。向东百余里,在桦甸市绵延的原始林海中,蒿子湖密营如同坚实的堡垒,静默矗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曾经在此指挥作战,是连接南满与东满抗联力量的生命线,更是抗联在最艰难时期向深山转移隐蔽的基地。仅在桦甸,抗联就建立了包括蒿子湖、大楞场、摩天岭等在内的20多个密营,蒿子湖更成为后期的重要指挥中枢。
探访蒿子湖,历史的印记触手可及。一个直径1米多的石碾盘横卧林间,青苔诉说着岁月沧桑。抗联战士们曾用它把苦涩的橡子磨碎充饥。不远处,一棵高耸的松树与披着茅草的窝棚相依——这便是巧夺天工的“青松灶”。锅灶与中空的树洞相连,烟雾通过地下管道悄然消散,与山间雾霭融为一体,是战士们在敌人严密空中侦察下求生存的智慧结晶。
江城印记
烽火交织的抗联网
吉林市区的龙潭山、北山等地,也曾是抗联战士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的隐秘战场。杨靖宇作为核心领导人,其战略部署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从扩大红石砬子根据地,到指挥奇袭呼兰镇、智取八棵树等关键战斗。
1936年7月,是东北抗联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南满与东满的抗日洪流在党的领导下汇聚,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总政治部主任和南满省委书记,统一指挥壮大力量,使抗联斗争进入新阶段。“抗联”之名,响彻白山黑水。仅1936年,抗联主力在桦甸、磐石等地作战14次,歼敌500余人,俘虏1100余人,击落敌机1架,修建密营百余处。
绝境丰碑
生命熔铸的精神密码
长白山区的严冬,气温低至零下40℃,“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战士们的真实写照;夏日密林,蚊蝇肆虐、毒蛇潜行,瘟疫威胁着生命;日寇推行残酷的“集团部落”政策,妄图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缺粮少药成为常态。战地记者穆青曾慨叹:“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没有一支是超过东北抗联的。”
正是在这炼狱般的环境中,抗联精神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杨靖宇将军在濛江(今靖宇县)壮烈殉国,胃中残留的草根棉絮,成为他以生命诠释民族气节的悲壮注脚。魏拯民身患重病,在蒿子湖密营的绝境中,坚持指挥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还有李红光、宋铁岩、王德泰、曹国安、周建华、史忠恒等一大批抗联高级将领,血洒吉林山川。正如深深刻在树干上的誓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深情写道:“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他们全是为我们大中华民族的被日寇作了奴役的同胞。”
十四年浴血,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血染疆场,仅师级以上干部牺牲就超过80位,军级以上将领达30余位。这一个个名字和数字,是矗立在吉林大地上的不朽丰碑。
精神淬火
深藏黑土的永恒印记
从磐石红石砬子那初创的旗帜,到桦甸蒿子湖密营中升腾的智慧炊烟;从呼兰镇、八棵树燃起的战斗烽火,到刻满“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苍劲树干——吉林大地上,一条由忠诚信念、民族大义和英雄气概交织的血脉清晰可辨。
红石砬子,这部深埋于历史尘埃中的“精神密码本”,其核心密码在十四年血与火的淬炼中早已彰显:那是对党的绝对忠诚铸就的信仰根基,是勇赴国难、血战到底淬炼的民族脊梁,是植根人民、为了子孙万代永不屈服的赤子之心。这密码,并未随硝烟散尽而消逝,它深植于吉林市的山川林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星空中永恒不灭的坐标。纵使岁月流转,这由忠诚、牺牲与信仰共同书写的密码,依然在历史的深处回响,在苍茫的林海间永恒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