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不冰镇一下呢

北坡/文

冰与火相遇,让原本被锁在四季两端——来自冬天的冰与来自夏日的火,穿越时间的阻隔,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跨时空爱恋。在冬天,它们的相遇是,人们依偎在火炉旁,穿着羊毛袜,看窗外飘雪。到了夏日,它们的相遇就变成人们送进嘴里的一口冰镇食物。冰镇住了火,火融化了冰。两种来自不同世界的极致感受,搭配在一起,竟然如此爽快、过瘾!

冰啤酒、冰西瓜、雪糕、冰沙……对于现代人来说,“冰镇”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有了冰箱,只需要简单操作,再稍等片刻,食物就由常温变成了冰冰凉凉的了。但如果你因此就认为,“冰镇”是冰箱出现以后才有的操作,那就错了。

古人没有冰箱,但已经有了冬日凿冰、储存到夏日再取用的方法。《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当时的藏冰习俗。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就有“三月颁冰”的记载。农历三月,正值春末夏初,天气刚好热起来。所谓“颁冰”,是指分配冰块,通常是由君主分配给大臣们。大臣们得到赏赐的冰块后,拿来给房间降温、冰镇食物等。大约到了唐宋时期,冰镇普及到普通百姓。民间的冰窖、经营冰雪生意的商家多了起来,市场上允许买卖冰块,冰镇走进普通百姓的家中。

据记载,宋代时,民间的冰雪市场已经十分繁荣。《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六月)冰雪凉水……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当时,市场上冷食的花样繁多,什么“豆沙冰山、雪花酪、酸梅汤、冰镇琥珀糕、冰镇果子干、杏仁冰豆腐”等,不胜枚举。到了南宋,街市上还能买到诸如“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甘草冰雪凉水、乳糖真雪、白醪凉水”等各色冰饮,花样繁多,一点不输现在商场里售卖的各色冷饮。

如今,随着冰箱的普及,又把“冰镇”与“火热”的关系拉近一步。人们不用上街,待在家里就能“冰镇”起来。每个人的夏日记忆里,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一些冰冰凉凉、丝丝甜甜的场景,比如夏日里的一碗冰镇绿豆汤。

夏天,熬绿豆汤像是一种从老时光里走来的仪式感。过去,家里熬绿豆汤,通常一熬就是一大锅,把豆子熬到变得沙沙的,加几块冰糖继续熬,熬好后晾凉,再放进冰箱里镇着。下班回来的、放学回来的,统统一进门就直奔冰箱,倒一碗绿豆汤,“咕噜咕噜”喝下肚,当即身体就会蹿起一股“怎么可能有比这更过瘾”的感觉。

一个朋友提起姥姥每年夏天熬的酸梅汤,也是差不多的情节。暑假,他被父母带去姥姥家吃饭,舅家的、姨家的小孩一进门就讨酸梅汤喝。老人家早就乐乐呵呵地备好了酸梅汤。酸梅汤装了满满两大瓶,搁在冰箱里冰镇着,等着小馋虫们。

冰镇往事当然少不了冰镇汽水。长大后,去过很多地方才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啤酒和汽水:北京的北冰洋、西安的冰峰、天津的山海关、上海的正广和、广东的健力宝、东北的宏宝莱……这些本土老品牌构成了本地孩子带着汽水味儿的夏天记忆。冰镇汽水,冰过之后,气尤其足。用瓶起子起掉汽水瓶的盖子,“咕咚”喝上一大口,冷气就像被撞进了火热的身体,畅快极了。

还有冰镇水果,西瓜要对半切开,用勺子搲着吃。把葡萄扔到冰箱的冷冻层,冻住之后,一颗一颗的葡萄晶莹剔透。还有冰镇过的黄桃罐头、杨梅罐头,都好像是一张张带着滤镜的旧照片,将往事一幕一幕冰冻在时间隧道,伴随着人和事,溢满了欢喜,又夹杂着一些感伤。

在冰镇小龙虾都变为常规操作的当下,还有什么不能冰镇?冰镇美食的世界,就像冰与火的爱恋,只要有新的食物、新的连接,爱情就会拥有新鲜感,永远都探索不完。

冰镇菜的做法通常是,先将食材经过简单的预处理,要么过水,要么汆烫,然后放置在冰盒上,直接上桌。越是做法简单,越是对食材的新鲜程度要求极高,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老铺子常常选择开在市场周边的原因。苦瓜被切成厚厚的片,放在冰盒上,翠绿的颜色中透着晶莹,被唤作“冰镇冷翡翠”;冰镇腰花有豆腐般嫩嫩的口感;各式海鲜经过冰镇后,肉质变得紧实、爽脆,再用柠檬汁简单地调味,更加鲜甜可口。

有人说,“冰镇”“星空”“晚风”是完美夏日的三个关键词。不管你是怀旧派,接过长辈手中熬绿豆汤、煮酸梅汤的锅碗瓢盆,还是尝新派,接纳各种稀奇古怪的冰镇小菜,都可以在夏天找到各自“冰镇”的快乐。

盛夏模式已开启,怎么能不“冰镇”一下呢。但也要温馨提示:“冰镇”虽爽,也不能太过贪凉啊。

盛夏快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