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凉面

风信子/文

天气越来越热,胃口就变得不太好了。这时,格外想吃一碗凉面。清清爽爽的面条,清清爽爽的菜码,带着清清爽爽的气息,下肚之后,全身从内到外地清凉起来。凉面有很多种,总有一碗凉面是心头好,吃上一口,便如凉风吹过,吹走了夏日的燥热,吹来心底温柔的记忆……

凉面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古人把凉面叫作“冷淘”。最初,“冷淘”是宫廷美食。《唐六典》中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诗人杜甫在《槐叶冷淘》中描述了“冷淘”的做法:“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敷……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采青槐嫩叶,用开水焯过后,捣碎,滤出青汁,然后和入面粉中,做成细面条,煮熟后,再放入冰水中浸凉。按照诗人的吃法,颜色青碧的“冷淘”还要与鲜嫩的芦笋搭配食用才最妙。

宋代时,又有了甘菊“冷淘”,是以甘菊苗煮汁和面,面条的颜色是青色的。渐渐的,凉面的花样越来越丰富,如元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载的制作“冷淘”的方法,是用鳜鱼、鲈鱼、虾肉等做“浇头”,称得上是豪华了。如今,一碗凉面已入乡随俗,在天南海北演绎出千变万化的样貌与风味。

一碗凉面看起来简单,不过是面条、调味料,再加上各种配菜,但细说起来各有讲究。

给面条降温的方法,一般是像古人一样过冷水,使其快速降温。而且,这样可以使面条更爽滑、不黏腻。比如老北京芝麻酱凉面,将手擀的面条煮好后,过几遍凉水,直到凉得透透儿的,捞到碗里,浇上麻酱,码上新鲜的黄瓜丝,淋上香醋,就可以吃了。芝麻酱的浓香裹着爽滑的面条,吃一口,就停不下来。另一个让面条变凉的方法是将面条煮好后,洒一些熟菜油,在案板上快速地将面条抖散降温。经过这样处理的面条外冷内热,口感会更筋道,譬如川味鸡丝凉面。苏州还有一种凉面叫“风扇凉面”,煮好的面条是用风扇吹凉的。

一碗凉面的神韵,重在调料。除了酱油、醋之类的调料,各处都有自己调制调料的秘方。比如老北京芝麻酱凉面,和麻酱就是个细致活儿,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澥”:从玻璃瓶中取出一些芝麻酱放入碗中,一边兑入凉白开水,一边慢慢地搅拌,直到芝麻酱变得像融化的巧克力,且上面飘起一层油花,才算可以了。在“澥”的过程中,水一定要一点一点地加。水加多了,芝麻酱的香味会被稀释;水加少了,芝麻酱的口感不够顺滑。搅拌时,还要保持同一个方向,要把握好手腕的力度与转动的速度,才能调和出芝麻酱的最佳口感。

川味鸡丝凉面的美味密码是那口辣椒油。做辣椒油的原料须是四川的朝天椒,晾干后,锤制成辣椒面,再佐以各味香料,然后用特定温度的菜籽油炸一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辣椒的辣与香。

一碗凉面配几味菜码,是丰俭由己的事儿,一般选的是时令蔬菜,如黄瓜丝、豆芽菜、菠菜、胡萝卜丝等。还有的凉面会浇一些卤子,如三鲜卤、肉丁炸酱卤、西红柿鸡蛋卤等。

凉面虽有各种味道,但最想吃的还是家里的那一碗。小时候,每到夏天,便开始盼着母亲做手擀凉面。母亲先将面粉揉成光滑软弹的面团,再用擀面杖将面团碾成一张大面片,然后将大面片折叠起来,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抖开后,就是一根根细长的面条了。母亲一边煮面,一边用鸡蛋炸一碗酱,然后取来在井水中浸过的黄瓜,切成细长的黄瓜丝。面条煮好后,母亲将面条捞起,码在碗中,放一些黄瓜丝,再把鸡蛋酱往上面一浇。

一家人聚拢在小院的桌子旁,各自捧着碗,一边聊天一边吃面。面条的筋道,黄瓜的爽口,鸡蛋酱的浓香,在舌尖混合成夏日的一曲欢乐交响乐。那是夏日最清凉的时刻,也是最让人怀念的时光……

本版插图作者:画个插画

本版作者请与编辑部联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