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
传承红色基因 激活发展动能
编者按:
6月17日-6月21日,“探寻红色根脉共话时代新声”2025地市媒体交流暨“百家党媒看吉安”主题采访活动在吉安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的100多位新闻工作者参加。主题采访活动期间,与会记者聚焦吉安红色基因传承、打造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乡村振兴等主题,深入吉州区、泰和县、井冈山等地开展采访,接受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感受吉安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共探农文旅融合“新范式”
6月18日下午,采访团走进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实地调研采访这座千年古村的“活化密码”与“振兴经验”。
钓源古村,作为庐陵文化的重要代表,始建于唐代,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后裔聚居地,现存明清赣派建筑150余栋,古樟树2.6万棵,被誉为“中国最美香樟古村”。古村布局依八卦构建,疏密有致、移步换景,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智慧。村内的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参观过程中,当地导游详细介绍了钓源古村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以及人文典故。媒体记者们漫步在古巷之中,感受着古村静谧而独特的氛围。
早在20多年前,当地政府就已开始对钓源进行古村保护,严格控制建设,村内没有新建一处民房,村落形态由此得以完整保存。2010年,钓源古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谋生,村民陆续迁出。至2019年,钓源仅剩20余间房屋有人居住,且多为留守老人。古建筑被用作农具仓库,墙体开裂、屋顶漏雨。
2021年,吉州区政府与有古村修缮保护开发利用经验的十里芳菲文旅集团开展合作,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保护与开发之路。遵循“修旧如故”原则进行建筑的重新梳理和修缮。赣派古民居保留了木结构、藻井、元宝窗等原有室内结构;坍塌的经祖祠,在拣出老砖重新砌筑和“草木灰”钩边工艺的修复下,还原了古朴风貌……在钓源,一幢幢千年古宅陆续“苏醒”。
除了古建筑,钓源古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万多棵樟树形成驱蚊避虫的天然屏障;通过暴晒杀菌、水生动植物培育修复水生态,构建“海绵水系”实现雨水自循环;改造村内的“七星伴月”水系统,种植水草近800平方米;与泰国专家合作改良土壤,推广自然农法,建立稻鱼鸭共生系统,实现“零化学干预”的有机种植。此外,老房子改建的民宿内部植入地暖、智能家居等现代设施,为游客打造“房屋外观越千年,内部功能超五星”的居住体验。
如今的钓源,不仅有供游客参观游览的传统村落景区,还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文旅项目,如民俗体验、农事活动、特色美食等,不仅有80余名村民在景区就业,返乡青年创办非遗工坊、民宿,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2024年,古村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额超200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2025年一季度,景区主营业务收入722万元,同比增长41.2%。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解码“红绿古金”县域发展密码
6月19日,在泰和县,采访团先后探访蜀口生态岛、马家洲革命历史纪念园,并品鉴泰和乌鸡特色美食,通过“红绿古金”四色交融的独特视角,实地感受该县在生态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走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蜀口生态岛,这座集古村文化、生态观光、研学拓展的生态人文绿洲,以“一门二十一进士”的科举传奇和阳明心学代表人物欧阳德故里的人文底蕴令人称奇。漫步村中,明清古建与参天古树相映成趣;环顾全岛,赣江与蜀水河环绕,83%的森林覆盖率印证了王阳明“树影翠浪涌,花落彩虹流”的千古咏叹。
采访团乘观光车穿梭于绿荫花海间,通过完善的文旅设施切身感受该县“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千年古樟郁郁葱葱,“爱塔”高空观光漂流项目火爆出圈,蓬勃发展的蜀口茶、板栗等特色产业,更展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
随后,采访团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家洲革命历史纪念园,通过沉浸式体验和数字化展陈,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斗争精神。该园占地面积220亩,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了集中营旧址、革命历史陈列展、信念纪念碑、红色文化体验园等主题设施并配套智慧旅游系统,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该纪念园吸引了北京、香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全国各地党员干部、青少年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成为红色研学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此外,该县特色农产品“白凤仙子”泰和乌鸡成为行程亮点,其烹制的美味佳肴赢得采访团交口称赞。作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泰和乌鸡依托千年养殖历史、十大独特品种特征和现代化生态养殖模式蓬勃发展,上半年饲养量预估780.5万羽,开发出8大系列140余款深加工产品,品牌店增至62家,荣登2025中国品牌价值(地理标志)百强榜。通过创新“观光养殖+美食体验+多元销售”的融合发展模式,该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典范案例。
感受红土圣地信仰力量
6月20日,采访团走进井冈山,在井冈山烈士陵园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聆听斗争史,迈步神山村感受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又以一堂“我的井冈行”思政教育课,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了吉安这片红土圣地的信仰力量。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从革命时期的武器装备、生活用品到珍贵的文献资料,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无不令人动容和敬佩。
曾经的神山村因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一度成为井冈山典型的贫困村。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山路、迎风踏雪来到这里。“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热情的话语,激荡着神山村乡亲们不向苦难屈服的心。
从那之后,依靠党的好政策和勤劳的双手,神山人改善居住条件、发展优势产业、拓展乡村旅游,“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在全村人的努力下,该村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在全国首个沉浸式红色教育综合体——井冈山长征研学基地里,一堂“我的井冈山行”的思政课让大家沉浸其中,汲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力量。“我的井冈行”研学基地充分利用井冈山优势景区资源,精心打造了三条精品路线——信仰之旅、文化之旅、山水之旅,并开发了大思政、井冈红、科技蓝、井冈绿、庐陵文五大特色课程体系,致力于通过沉浸式的研学体验,让参与者深刻领会井冈山精神,通过VR重走挑粮小道、红色家书诵读、红军餐制作等体验项目,让来此参训的学员在实景中感悟井冈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