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成长记
张大海
《摩电车》是以哈尔滨为背景创作的儿童谍战小说。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哈尔滨。这个时候的哈尔滨尚处于日本人的统治之下,不同群体的人物关系具有天然的冲突性。又由于这是一个相对短暂的殖民统治时期,处于政治和民族冲突前沿的各方势力都会以多重身份掩饰自己,亦真亦假,或忠或奸。在这种环境下,底层百姓往往是辛苦、善良、大义的化身,而相应地,军警人员则有可能是无法猜测其身份真实性的多面人。
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老道外圈楼里的贫苦少年泥鳅。他和伙伴儿们捉迷藏时,偶遇被叛徒出卖身负重伤的地下党员庞叔叔。庞叔叔牺牲前交给泥鳅一封信,让他帮助送出去。这次相遇一下子把泥鳅推上了风口浪尖,使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孩子,变成敌人和地下党双方争夺的对象。抗战时期冰天雪地的哈尔滨、一份地下党的秘密情报、一个生活在圈楼里的贫苦少年、一辆辆在城市街头穿行的摩电车……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接头行动就此展开。
小说通过明暗两条线索来叙述故事。明线是泥鳅传递情报的经历,暗线则是泥鳅从一个天真的少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的抗日战士的过程。泥鳅若想成功传递情报,首先就要躲避军警的追查,其次还要去主动寻找未知的接头人员。对于一个与抗战组织没有任何联系的少年,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确定的、而非伪装的情报接头人员,难度可想而知。好在泥鳅巧妙地利用哈尔滨冬季寒冷的气候,想到了在摩电车的车窗上用手指印的方式来模仿接头暗号,吸引可能的接头人员注意。他的这一举动引来了两次暗号比对。最先接触泥鳅的叛徒伪装成地下党,和蔼可亲地请泥鳅吃饭;而地下党员刘霄云服务于日伪警队,由于身处敌人内部,并不急于向泥鳅表明自己的身份。经过多次试探、接头,泥鳅终于认清谁是敌人,谁是他要找的地下党,出色地完成了情报的传送任务。两次暗号接头,让泥鳅体验到了在阴阳两界行走的感觉,而这一过程也就是泥鳅进行善恶鉴别的心理成长过程。
《摩电车》作为谍战小说,需要泥鳅展现出机敏、勇敢的一面;而作为儿童小说,又需要让小读者看到泥鳅善良、仁义的一面。
就小说的写作过程来说,泥鳅传递情报的情节就像是一个不断拆盲盒的过程,每一次的情节变化,都有不同的盲盒主题需要他来面对。这些主题合在一起,共同检验出泥鳅和他的小伙伴儿们机敏、勇敢的品性。或许这也正是这部小说传递给小读者的一种价值观:人应该是正义的、善良的、勇敢的,要有辨析善恶的智慧和能力。对抗邪恶,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来源:天津日报
《摩电车》
隋荣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