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气象盛世风 桑榆未晚翰墨香
——观“市第十六届老年书画作品展”有感
袁庆先/文
6月18日,“大东气象盛世风·市第十六届老年书画作品展”在市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由市委老干部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承办,市书法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博物馆共同协办的一次书法和绘画艺术展览。
我市老年书画爱好者以书法和绘画为载体,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此次展出的350多幅书画作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这些作品或气势磅礴,展现吉林大地的雄浑壮阔;或细腻入微,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或古朴典雅,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或创新突破,彰显时代的精神风貌。
上篇
笔锋中的诗、舞、画、乐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缣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细而薄的丝织品。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它常被人们用来在上面书写文字或绘画。唐宋时期,纸张或缣帛横、竖不过一尺,写在上面的书法作品形式,多以信札、手卷、册页等为主;明清以来,随着大幅纸张、缣帛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中堂、对联、条幅、横幅等书法形式,且大多装裱成轴。
此次市博物馆展出的作品一律为竖式,规格不大于六尺整纸、不小于四尺对开。其中,书法作品的书体涵盖商周金文、秦代篆书、汉代隶书,以及隋唐以来的楷书、行书、草书,可谓是“五体”齐备。参展的书法作品既包括古今诗词、文赋、楹联,也有书家自己创作的诗词歌赋。
金文,作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次展览中,除了有杨中魁、阎峰、李文彦、白丽杰等以金文书法见长的书法爱好者的作品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人。桦甸市李玉竹的金文书法作品,布局规整,不失灵动,字迹大小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全篇文字刚劲有力,用笔时而粗壮厚实,时而纤细柔和,用墨时浓时淡,偶见飞白。作者在起笔时,锋毫入纸,沉稳有力,在行笔的过程中,线条流畅自然,显现出韵律感和收笔时的干净利落。整幅作品犹如青铜器上的铭文,散发着古朴、庄重的气息,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创作者的用心与功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豁达情怀,颇受书法爱好者的青睐。丰满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于振东在创作这幅行书作品时,将“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堪称全词精髓的七个字的字号加大,不但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效果,也凸显了苏轼内心的强大和对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了其豁达、豪迈的人生观。整幅作品笔锋灵动,富有活力,笔触时而轻盈如燕,在纸面上翩翩起舞,时而刚劲有力,似有万钧之力蕴含其中。尤其“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几个字,起承转合流畅自然,仿佛让人看到苏轼在风雨中悠然前行的洒脱身影。整幅作品在运笔节奏方面,快速时,如疾风骤雨,缓慢时,如潺潺溪流,快慢结合,为作品增添了节奏感。
榜书也称擘窠(读作“bò kē”)大字,一般指单字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大字书法,多用于宫殿、庙宇等匾额的题字。榜书书体多样,常见的有楷书榜书、行书榜书、篆书榜书、隶书榜书等。其中,颜体榜书笔画粗壮厚实,犹如古松的枝干,给人以沉稳、雄浑之感。这种书体起笔处多藏锋,行笔稳健有力,收笔干净利落,尽显大气磅礴。其横画常呈蚕头燕尾之态,富有变化;竖画则挺拔如柱,支撑着整个字的结构。在结构上,颜体榜书宽松舒展,重心平稳,每个字都像是一位端庄的君子,站立得笔直而优雅。一副精致的榜书楹联作品,左右之间要相互呼应,配合默契;上下之间要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我市书法家、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赵冠华,擅长书写颜体榜书。他此次参展的作品是采用颜体榜书题写的联语:“宠辱不惊闲对月,得失无碍静观云。”这副联语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清雅境界。
与书法相伴而生的还有篆刻艺术。无论是古玺文还是缪篆(摹印篆),都与书法中的大篆、小篆乃至隶书密不可分。与书法作品相比,篆刻的篇幅一般比较小,但其传统文化内涵不可小觑。此次展览展出了杨明、孙岩、孙淑艳的三幅“印屏”。“印屏”是将一方到数方篆刻作品,连同部分边款、拓片,集中粘贴在一张纸上,附加题签,装裱成画轴,或装裱后放到镜框里,悬于堂上或展厅供人欣赏,是篆刻艺术的综合展示。
下篇
墨韵中无尽的诗意与哲思
传统中国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中国画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写意画强调的是“意”而非“形”,追求的是通过简练、豪放的笔触,捕捉笔下事物的精神特质;工笔画是运用特制的毛笔和颜料,在熟宣纸或熟绢上,进行严谨、精致的创作,其特点是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色彩的渲染。
传统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又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山水画通常以自然景色为创作主题,包括描绘山峦、江河、湖泊、树木等,强调画面的意境和气韵的生动。花鸟画是以花卉、鸟类、虫鱼等自然生物为描绘对象,注重表现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神态,追求形象生动、色彩艳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物画则以人物为表现主体,包括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神话传说画等,在构图上注重人物的比例和动态,追求形象逼真、神态传神。
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吴德义,擅长写意山水画。他的作品笔墨简洁灵动、意境深邃悠远。此次展出的他创作的《乐在“棋”中》,场面宏阔,远山以淡墨晕染,似青烟缭绕,近处的古松虬劲有力,松针如盖。“枯荣不须计,千古一棋枰(读作‘píng’,棋盘)。”一墩千年古木的树桩是两位老者的天然棋盘,虽然看不清棋盘上面纵横的十九道格子,但几颗棋子错落如星。两位老者身旁的一只仙鹤单足立于溪畔,鹤身以水墨泼洒,羽翼边缘化入虚空,头顶一点朱砂如炽火。仙鹤长颈微曲,恰似观棋不语的隐者。画面中,老者全神贯注,蹙眉与莞尔之间,隐喻人生进退自如的豁达状态。胜负终将随云霭消散,唯山水、松鹤成为岁月静好的见证。细细品味,创作者在作品中体现了三重意境:老者对弈是智慧交锋,仙鹤观棋是天地凝视,河流两岸萦绕的薄雾则是无声的诗行。
传统中国画主要是使用毛笔、墨、宣纸等工具和材料,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表现。其中,焦墨画是传统中国画中非常考验画家功力的一种绘画形式。焦墨画因将使用的墨汁烧制得像焦炭一样黑而得名。焦墨画就是用纯度极高的焦墨,在没有水的沁润作用下作画。创作焦墨画,画家须手法独到,技艺娴熟,方能使画面富有远近高低不同的层次感。焦墨画不像水墨画,可以在浓淡变化中进行一些调节,可以通过淡墨渲染或者是点染,把用笔的一些弱点隐藏起来。用焦墨作画,没有水墨浓淡的变化,必须用笔墨的结构和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即使最虚的地方,也必须使用同样的焦墨,通过用笔的轻重不同、疏密不同以及笔墨结构关系的不同进行创作,多一笔、少一笔都不行。此次参展的永吉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田波创作的焦墨画《真树孤标在 高人立操同》,恰到好处地以三条曲线,将整幅画的空间进行巧妙的分割,从而创造出由画内到画外的广阔空间。创作者以唐代诗僧皎然的诗句作为作品的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相得益彰的作用。
荷花,通常又被称作莲花、芙蓉、菡萏和六月花神、天仙花等。“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比起唐代李商隐的这首《赠荷花》,宋代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更是家喻户晓。同许多画家酷爱“梅、兰、竹、菊”四君子一样,荷花也是许多画家青睐的创作对象。此次展览展出了多幅以荷花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王永龙创作的《清廉不染尘》,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地根植于池塘中央,几朵淡粉色、淡绿色和淡紫色的花瓣,轻柔地交织环绕在一处。左侧的一朵荷花含苞待放,恰似羞涩的少女。作者取“莲”的谐音,将“青莲”写作“清廉”,期望人们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临摹是掌握绘画创作技巧的一个重要途径。甲骨文的“临”是会意字,由一个瞪大眼睛俯身向下观看的“人”形和“水”形构成,表示人临近水边从上往下观看的意思。金文的“临”多将“人”与“目”分离,将“目”写作“臣”,“水”的形状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以致后人将其误认为“品”,后来隶定为“臨”,今天简化作“临”。
北宋晚期文字学家、书学理论家黄伯思在《东观馀论·论临摹二法》中写道:“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榻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所谓临摹,就是依照字画的原样,进行模仿、学习。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些老年书画爱好者临摹古人的作品。临摹是绘画爱好者踏入艺术殿堂的基石,但若是过度依赖临摹,缺乏创新,便会使艺术陷入僵化,失去生命力。在临摹的基础上,创作者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创新,让自己的作品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活力和特点。
此次展览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由业余书画爱好者创作的。这些在满头白发时邂逅翰墨的老人,以岁月为笔,以生活为墨,执着地追求艺术,满腔热情地讴歌家乡。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老年书画爱好者的艺术展示,更是这些老人对家乡热爱之情的艺术表达。大东山水的独特气象与盛世风采尽现于参展的350多幅书画作品中。
本版图片由袁庆先提供
(本文为本报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注来源《江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