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叙事让考古“活”起来

王仁湘/文

亲近考古,你可以用最“软萌”的方式。

考古科普漫画《一起考个古》将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海龙囤遗址、赫章可乐遗址等贵州获得的8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学术知识点进行“软萌”翻译,让读者在“哈哈哈”里纠正对考古的“偏见”,了解贵州史前至晚明30余万年的历史脉络。

书中绘制了大量的遗址遗迹、出土文物纹饰图案等,让读者对文物的出土情况、墓葬结构、遗迹分布情况有个大致的印象和了解。在穿插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知识的同时,用漫画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内容脉络化、图像化、娱乐化,向读者展示了公众考古的全新话语方式,并被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列为推荐图书。

考古邂逅漫画,已经不是新鲜事。近些年已经出版若干部考古题材的漫画作品,受到读者喜爱。但将一批考古发现同时与漫画联动,实属鲜见。这本介绍夜郎故地贵州地区的考古漫画集《一起考个古》,被称为“贵州率先探索以通俗幽默的载体,讲述严肃生硬考古研究成果的一大突破”。

很多人知道夜郎,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有“夜郎自大”的成语。《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说,汉武帝遣使往西南夷,滇王问汉使:汉与我滇谁更大?汉使接着到访夜郎,夜郎侯也问了同样的话:汉与夜郎谁更大?滇与夜郎,都因为道路阻隔,信息闭塞,不知汉王朝有多广大,因而自大。后世于是有“夜郎自大”一词,借以讥讽盲目自傲的人。

汉代夜郎国的主要区域在今天的贵州。但在考古工作开展之前,人们对夜郎及其文化并不了解。当贵州有了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大家再谈论夜郎及其前后的历史与文化,就明白了许多。那些传说中的故事立时鲜活起来,成为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实际存在。

《一起考个古》将贵州8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用漫画表现,重点介绍了考古收获,普及了考古知识。这是一部黑白漫画集,没有绚丽的色彩,却有满满的考古知识,融会贯通,生动有趣。

书中所列的一些贵州考古发现,我曾去现场观摩过,印象深刻。见到用漫画形式表现的这些发现,可以看出编绘者下了很大功夫,这些朗朗上口的词句、简洁有趣的画面,无不闪烁着作者们的智慧之光。

漫画集的分篇标题,很具吸引力:《招果洞——4万年前的BBQ自由》《赫章可乐——贵州墓主:我的“锅”》《大松山——开2192个“盲盒”》《杨氏土司——贵州某大家族跨时代“叠中叠”》……

通过考古讲述历史人文,而且用简洁生动的漫画形式,这是一个大胆又智慧的创新。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打破藩篱,你才会被世界发现”,考古与漫画相遇,就是一个打破藩篱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妙趣横生的方式了解考古发现的过程与意义,这种结合也是公共考古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

如今,考古已经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原本只限于象牙塔里的学问,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也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现在做考古,责任更重,底气更足。而考古,也获得了各学科更大力度的支撑。

要让大众真正理解考古这个行当,理解考古之于大众的联系,理解考古人,大家首先需要纠正的一个观念是:考古只是考古人的事情,与大众无关,与其他学科无关。考古不该是冷僻的学问,也不能仅仅是考古人的学问。它与广泛的学科有关,也与大众有关。考古人一般缺乏与其他学问家和大众沟通的途径。我们要以开放姿态,开放现场,欢迎大众有组织地到第一现场观摩,还可以让他们的代表担任志愿者参与发掘。要对考古成果进行转化,设计场景与工坊,让人们真切体验衣(如织布)食(如陶烹)住(如立柱)行(如造车轮)的演进。还可以举办系列考古主题考察活动,如古都考古之旅、丝绸之路考古之旅、古陶瓷考古之旅等。

让大众从考古的途径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量,最大限度发挥考古活动及成果的社会效益,也是考古人的社会责任之所在。

普及考古相关内容的形式很多,漫画属于普及力度较大的一种,儿童与成年人都能接受。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夜郎故国漫游会有更多的体验形式。

 来源:光明日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