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
墩墩/文
每年一到四月,心里就如同蓄了一泓清水,漾着柔柔的波光。
人间四月天,风和日暖。四月的绿意,带着新鲜感,一层一层地渲染;四月的花,一树一树没有尽头地开。四月的天地,那么明媚。四月的春意渐浓,一切都带着桃花般的笑靥,引诱着你:走吧,走吧,走到春天里……
我们身处四月,最需要做的便是,唤醒身体里属于春天的部分,让“人随春好”,而“春亦与人宜”。
春天,是一个万物打开自己的过程,就像一枚茶叶落入水中,渐渐复原,渐渐鲜活。
初春时,乍暖还寒,大地还带着一些紧绷感,新生命铆足了劲儿往外冒,那种荣与枯之间的对峙是带着几分硝烟色彩的,让人不免也跟着屏息凝神。到了四月,暖的底色已形成,大地懒洋洋地舒展开了筋骨。最初的懵懂青涩已褪去,生命对于美丽的把握,变得游刃有余。万物欢笑着,放肆地去成为春天、享受春天。
四月,是浑然天成的明媚,是水到渠成的灿烂,是四时中耀眼的芳华时分。
走进四月的我们,好像落在了一片柔软的云朵上,心思也变得蓬松如云,此时,做什么都是好的。
农历三月,暮春之初,云也开朗,风也温柔,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背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间好日,莫辜负。
周末,天气晴好,与朋友去公园闲逛,看河岸碧柳如丝,心情也被安抚得舒畅、放松。孩子们在樱花树下给春天打电话:“春天你好,你的美,我收到了。”年轻的姑娘们如雀鸟一般叽叽喳喳,在花树下铺开碎花餐布,摆上精心制作的餐食。她们的笑闹声惊落粉色花瓣,花瓣落了满身满地……
蒋勋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在春天找到自己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走出去吧,在四月里舒展开自己的生命,让风吹进来,让阳光照进来,让自己鲜活起来。
四月亦是思念的季节。一面,老槐发芽,池塘新涨,瓦檐生绿,草色入帘青;另一面,思念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每到这个时节,天南海北的游子便奔赴故乡,踏着一路芳草,去祭奠过世的亲人。
忽然就明白了为何人们选择在四月祭奠逝去的亲人——此时,细雨蒙蒙,天地清明,绿意新生,落英缤纷,那逝去的人何尝不是化作了落花一片、新芽一枝?生与死轮回往复,细雨交织,淡化了天人相隔的遗憾,更有一种生命不息的链接与圆满。
四月,很快就要桃花纷纷了。只一夜暖风,那些沉睡的花骨朵就会像被一齐唤醒般,乍然开放,粉艳无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若你见过漫山遍野的桃花,如同粉色的火焰一般,几乎要将所有荒凉与阴霾灼伤,创造出春和景明的世界,就会明白陶渊明为何要将那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叫做“桃花源”,而不是“杏花源”“梨花源”……
四月,就要开启一场流动的盛宴了,桃花未歇,已有梨花、海棠、紫藤、丁香在候赏,之后是栀子、蔷薇……一重一重,繁花过境。
记得有一次,在去山里看花的路上,遇到一棵盛大的海棠树,立在一面低矮的石墙外。海棠树撑开一把粉色的巨伞,让古旧的房屋焕发出无以比拟的神采。风吹过,花瓣簌簌落下,从车窗外飘进来,落在我的衣襟上,忽然想起那首诗:“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四月的美让人有一种恍惚感:花开与花落,繁华与消逝,生与灭,浓缩在同一时空里。看花的人啊,注定只能遇到这盛宴中刚好呈现于眼前的那一朵,而那已经逝去的与未到来的,都只好错过了。
想起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句话:“如果樱花永不凋谢,圆圆的月亮每天夜晚都悬挂在空中,我们也永远在这个地球上存在,那么,这三者的相遇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感动。在赞美樱花美丽的心灵深处,一定在无意识中流露出珍视相互之间在地球上短暂相遇时的喜悦。”
所谓“一期一会”,大抵如此。我们拿出生命中极小的片段,与花儿生命中极小的片段相遇。只一瞬间,却是永恒的春天。
四月的繁华流转,让这般感触更为鲜明。所以,才有那么多伤春感怀的诗句吧:“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好好享受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吧。
本文题图作者:画个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