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城老城门东莱门的由来与变迁

吴永刚/文

始建于清代的吉林城,古城墙上曾先后开有十座城门。除晚清开的新开门和民国时期开的北新开门,是新式砖垛钢筋大门外,其余八座城门的式样都是传统、古雅的砖砌门洞,其中的福绥门和致和门没有城楼。这些城门的命名,据方位,合地情,究典籍,经岁月洗礼,积淀了专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位于吉林城东南角的东莱门,其命名的由来则一直有争议。

据地方史料记载,同治五年(1866年),吉林城周边匪患猖獗。时任吉林将军富明阿、副都统富尔逊为加强省城防御,“倡率文武员弁,劝捐派员修筑土围城垣,(同治)六年十月工竣”。此为吉林城在乾隆七年(1742年)之后的第二次扩建。这次扩建不仅使吉林城的城区面积向西、向北有了很大的延展,还令城墙围起的城区形成了奇特的琵琶形。

第一次扩建后,吉林城拥有小东门、大东门、巴尔虎门、大北门、西门五座城门。第二次扩建后,除被保留的小东门、大东门、巴尔虎门三座城门外,在西侧、北侧增建的城墙上,自西向东又新建了五座城门。这八座城门的命名一改之前城门命名粗放朴拙的风格,采用引经据典的手法,并结合城门所在的方位和区域特征,赋予其带有期许、祝福意味的雅致新名。如迎晨沐光的大东门取名朝阳门,城市北端的主门取名北极门,通往校场演武厅的西门取名德胜门。但将小东门更名为东莱门,则让人感觉其含义模糊。

小东门位于吉林城的东南角,是乾隆七年吉林城东扩约1100米时所建的,地址位于今江城广场西侧。吉林城早期外城东侧土墙上究竟开有几座城门,未见明确记述。吉林城东侧的两座城门,在名称上为何有大小的区分,或与其设立的时间先后有关,或与城门的规模大小有关。从清代中期吉林城交通、经济等情况考量,笔者认为,小东门的规模最初应小于大东门,甚至有可能只是一个方便人们出入的便门。同治六年,小东门改称东莱门之后,东关地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城门才被扩建成正常规模的城门。根据史料记述,东莱门城门高12米,建有一层城楼,城门的规模与朝阳门无异。

道光年间成书的《吉林外纪》记载,小东门借粮米行街与将军公署相通。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被更名为东莱门后,城门外的道路,东到东大滩,北通新开门,颇宽阔平坦;东莱门内的道路,则通洄水湾子、三道码头等处。《永吉县志》所记述的内容已是民国时期的情形,距离小东门更名为东莱门的时间,已超过了五十年。五十多年间,城门周边地貌地情的变化,堪称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

有人说东莱门的命名源自“紫气东来”。“紫气”是富贵吉祥的征兆,有“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天相中有紫气东来”的传说。在山东半岛上有一处临海的地方,名为“东莱”。但1867年时,尽管吉林城东关的昌邑屯已成屯百余年,不过,居住在屯中的大多数山东人的故乡并不是“东莱”,而是山东省的一些内陆地区。而且,当时闯关东来到这里的山东省移民,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都还没有能力左右一座城门的取名。因此,东莱门的命名应与山东省移民无关。

拆开“东莱”二字,“东”显然与方位有关,“莱”在古汉语里有“野草”“田地荒芜”及“除草”的含义。据史料记述,在小东门出现的时代,城门外,香火升腾,频有庙会,热闹程度不比大东门外逊色。城外若是一望无际的荒草地,则根本也没有修筑城门的意义。而且,人们为城门取名,通常也不会青睐“田地荒芜”这种含义的名字。

“莱”常会让人联想到传说中东海的蓬莱仙山,历史上,小东门外也确实是“神仙”的居所。据史料记载,吉林城建城之初,康熙十二年(1673年),城东江畔就由旅居吉林城的山西人集资,兴建了规模宏大的东关帝庙,继而又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东关帝庙周围修建了龙王庙和松花江神庙,其中松花江神庙为官修官祭的庙堂。三座寺庙均香火鼎盛,其中东关帝庙附设的娘娘庙,每年举办的庙会曾作为吉林城极为盛大的庙会之一,被民国版《永吉县志》着重记述。

另外,据《吉林外纪》和《吉林统志》记载,雍正十年(1732年),根据清代省府东郊设“坛”祭天的规制,在今文庙东侧,曾修建了三座祭坛——先农坛、社稷坛、神祇坛,祈祷风调雨顺。三座祭坛均“高三尺,面阔二丈四尺”,上有正殿三间。

史载吉林城东关的三座祭坛均与农业生产祈福有关,且每年的祭祀活动都是由官方主持的。每年仲春或季春亥日(农历二月或三月的十二日),由官方在先农坛举行仪式,耆老牵牛,农民扶犁,地方官吏执鞭秉耒,在田地上以“九推九返”的仪式,祈求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农历二月、八月初五日),由官方在社稷坛举行祭祀。每年春、秋仲月,由官方择吉日,在神祇坛祭祀。遇到旱涝灾害时,地方官还会“素服请命”,在神祇坛举行消灾的祭祀。作为官方在吉林城东关主持的重大祭祀活动,“三坛”祭祀一直延续到清廷灭亡。

“三坛”初建时,官方举行祭祀活动,若城东仅有位于中间位置的大东门,便需要绕行才能抵达。因而,乾隆七年,扩建城垣时,特意在城东南角临江岸附近,开辟了一座城门,以便官方祭祀“三坛”。同时,民众举办盛大的关帝庙会、娘娘庙会时,经由此处,也不必绕行大东门了。

因此,1867年,结合城门的方位,取“紫气东来”的美好祝愿,借城门外多座寺庙集聚的神明护佑,特别是根据“三坛”的祭祀活动均与农业生产祈福有关,取“莱”字“除草开荒”的含义,将小东门更名为“东莱门”。另外,从清代中期开始,小东门内粮米行街一直为吉林省粮食集散地,粮米行商人的心愿也是祈求农事兴旺。

历史上,东莱门内江沿北侧为连片的青砖府邸,是吉林城达官显贵的住宅区,但是这些住宅临江一侧并非城内的主路。进入东莱门后的主路是通往粮米行街东口(白旗堆子)一条叫作“蒙古旗胡同”(后改称“正蒙街”,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公安街”)的街道。《船营区志》记载,清代,这一带有蒙古旗人居住,故而得名。然而,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蒙古旗胡同”得名,源于清代管理吉林地方蒙古八旗事务的协领衙门关防处设于此处。据《永吉县志》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编定户口时,吉林地区蒙古旗共“八牛录,户七百三十,丁口二千四百零五”,统归蒙古旗协领管理。因丁口有限,蒙古八旗没有像满洲八旗那样,按旗属分设八个协领、分置八处官署,而是只设一名协领,统设一个蒙古旗协领衙门。

史载,蒙古旗协领衙门位于小东门内,衙署颇具规模,其正门在民间俗称“小东门内北大门”。衙署有正房三楹为协领印房,左右为八旗牛录房各三楹。衙门南侧有箭道,附设官菜园。在手绘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吉林城八门图》上可以看到,“蒙古旗胡同”被标为东莱门通往城内将军署的主干道。

作为城市通衢,除官府衙署外,东莱门内还曾有一些有趣的人文风貌,如蒙古旗协领衙门北侧曾有一座虫王庙(也叫八蜡庙),专门祭祀虫王。旧时,每年六月初六被传是虫王爷寿诞。在这一天,吉林城周边“各菜圃备牲礼,祭神祈年赛愿”(《永吉县志》),举办盛大的虫王庙会,祈求虫王警告害虫,不要滋扰农业生产。

光绪年间,法国传教士兰禄业开始在通天街丰乐胡同开办教会。后来,他又在东莱门内江沿处,筹划建造新教堂。1917年,教堂开工兴建(之前此处为天主教青年会会址)。1926年教堂竣工,即如今江城广场旁的天主教堂。直到今天,这座教堂依然是吉林市的标志性景观建筑。2013年,天主教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清末民初开始,东莱门内的文教卫生事业快速兴起。《永吉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蒙古旗关防处箭道(射箭训练场)改建女子师范学堂。后来,蒙古旗关防处将其改建为省立图书馆及国民第六小学。1921年,又成立了吉林省立女子中学,学校校门向西,开在“蒙古旗胡同”。1938年,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迁至“蒙古旗胡同”,与已更名为吉林省立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的女子中学共用校园。1948年,在两所学校的校址上成立了吉林省联合女子初级中学校,1957年更名为吉林市第十中学,后来又更名为吉林市女子职业高中。

1934年7月1日,位于三道码头街的“吉林省立医院”由伪满民生部直接管辖,改称“吉林国立医院”。1938年,因该医院病房紧张,无法满足诊疗需要,在伪满省立图书馆处兴建了新诊疗大楼(图书馆迁往通天街)。1941年12月25日,门诊大楼落成,已更名为“吉林省立医院”的医院院部、门诊部迁入新址。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军区接管该医院,改称“吉林军区第22后方医院”,同年12月27日,交还地方管理,又更名为“吉林省立医院”。1955年,因省政府迁往长春,“吉林省立医院”更名为“吉林省第二医院”,1957年改称“吉林市中心医院”。

从东莱门得名开始,城门外的发展就与农事渐行渐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吉林末代将军达桂的努力下,由官商悦明阿主持,在东莱门外北侧建立了吉林宝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即向吉林城提供照明用电的发电厂。从这时起,吉林城的衙署、学校、商户、居民陆续拉线接电,开始使用电灯照明。

据《吉林市文史资料第五辑》记载,1902年,在吉林宝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东侧,修建了吉林施医院(免费教会医院,男女分开就医的医院)。由于病人逐渐增多,这家医院后来开始收费,医院也分别改称“男医院”和“女医院”。这是吉林地区最早的西医医院。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这家医院还培养了大批从事西医工作的医务人员,并建立了高级护产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这家医院改称“群众医院”,于1954年并入省立医院。

清廷灭亡后,官祭“三坛”的典礼被废止。民国时期,祭坛与房舍相继衰败。民国十五年(1926年),吉林省实业厅拆除了“三坛”,创办了吉林省工艺讲习所女子部,民间俗称“女子工厂”。工厂为二层欧式洋楼,开设裁缝、染织、美术三科,所制成品在河南街的专卖店销售。新中国成立后,二层欧式洋楼曾被吉林省公安厅、市委第一幼儿园等单位使用。后来,老建筑被拆除,改建为吉林市妇联托幼中心。

清代,东莱门与松花江神庙之间有一座渡口——通往江南地区的改集街渡口。当时,吉林城百姓往返松花江两岸,通常会经城内的码头通行,改集街渡口并不繁忙。民国十九年(1930年),吉林市政筹备处对吉林城周边进行科学规划,江南地区被规划为“大商业用地”。伪满时期,日伪当局编制了《吉林市大都邑计划》,对吉林市进行再次规划,江南地区被规划为“新区”,成为重点开发地区。1935年,南大马路开通,由东莱门可直达火车站。1940年,在渡口处修建跨江大桥,1943年9月桥梁竣工。东莱门外成为老城区和东关地区通往江南新区的咽喉。

新中国成立后,东莱门外于1958年修建了“吉林大桥广场”——松江路、南京街、重庆街、江湾路交会于此。1972年,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广场被整修一新,添置了假山和喷水池。1985年,吉林大街向南贯通到广场后,在广场上立起了代表城市精神的摇橹人塑像,广场也被更名为“江城广场”。

一百多年来,世事变迁,不改一方水土的盎然生机。相信那除旧布新的“东来紫气”,一定会始终萦绕在东莱门旧址上空,并与时俱进,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

本版图片由吴永刚提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