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宴香百年 越烹越入味
——走进“万事发”鱼庄看松花江鱼宴烹饪技艺传承
全媒体记者 彭川
依山傍水风光秀美,近城邻景游人如织,丰满区吉丰东路与丰满路交会处是块“黄金宝地”,十余年来吸引不少饭店餐馆入驻,形成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鱼餐一条街”。万事发鱼庄是这里的老户,很多市民寻香而来,久而久之变成熟客;不少外地游客闻名而往,探店尝鲜、热评推荐。
以鱼为食、烹鱼为业,一锅鱼香穿越四季,一手技艺传承百年。吉林老字号“万事发”与历经五代人传承的省级非遗项目“松花江鱼宴烹饪技艺”,为北国江城增添了“色香味形意”俱全的独特饮食文化魅力。
江畔灶火烹江鲜 周氏味道写传奇
“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讲祖辈闯关东,从山东来到吉林生活、开店的故事。我真正接手餐馆生意、传承做鱼技艺时,才感受到一代代人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才知道店里那块老牌匾的分量有多重。”松花江鱼宴烹饪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万事发”品牌主理周大蓬,在讲述家族开餐馆和技艺传承经历时感触颇多。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周大蓬的高祖父周含文来到吉林东局子一带定居,靠打鱼为生。当时,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工人和技师较多,江上放木排劳工时常聚集,他就在此开了一家小店,人称“周家小鱼馆”。周含文在“江水炖江鱼、原汤化原食”做法基础上,吸收了满族、朝鲜族以及中原移民的烹饪技艺,一口大锅把各种江鱼炖出了独特味道。
1919年,周氏一家人搬迁到现丰满水电站坝东区域继续开店。周家媳妇李秋华有一手好厨艺,在继承前辈厨艺基础上又创制出氽鱼腹鱼、清蒸鳌花、清蒸白鱼、蒸熏干鱼等招牌菜,形成了松花江周氏传统鱼宴的雏形。上世纪50年代,周大蓬的爷爷周明孚接管餐馆,增加生拌鱼皮鱼肚、辣根生鱼片、鱼肉馅水饺等,进一步丰富了菜品种类。1988年,松花湖旅游业渐渐兴起,湖边大大小小鱼餐馆逐渐形成规模。这时的“周家小鱼馆”已经由周大蓬父亲周重华掌勺,他尝试用炖、炸、焖、蒸等做法呈现每种鱼的不同口味,生意愈加红火。
1989年的一天,著名书法家金意庵慕名前来品尝鱼宴,餐后听说餐馆没有像样的店名,于是提出免费起名,当场写下“万事发酒家”五个大字。餐馆后来虽然多次装修、店名有过更改,但是当年那块刻着金老题字的大红匾额始终挂在店内。
勺铲碰撞出新品 厨艺传承破与立
2010年年初,松花湖风景名胜区重新规划开发,餐馆要迁址到丰满水电站坝下的松花江畔。父亲年事渐高,把身在南方城市打工的周大蓬叫回家,让他接手新店生意并继承家传做鱼手艺。对于烹饪零基础的周大蓬来说,学厨的困难不是一般的大,经过再三考虑他还是答应了。
从选鱼、改刀,到烹制、调味、摆盘,跟父亲手把手学,向后厨其他厨师请教,周大蓬厨艺日渐精进。父亲开始时天天守在店里,后来只在周末客流量大时来帮忙。周大蓬经过五六年历练才正式接店,让父亲安享退休生活。
“父亲做拌鱼皮鱼肚喜欢芥末油或辣根口味,我喜欢咸香口味。我用锅包方法做出酸甜口味的鲫花鱼,父亲不喜欢。我和父亲有时会出现一些分歧。”周大蓬说,不同理念的碰撞对餐馆服务和技艺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餐馆采取个性化点餐服务,向客人提供每种鱼不同做法、不同口味选择,收获了更多好口碑。父子对菜品创新达成默契——传统口味是根,新潮滋味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如今,周大蓬开发出蒜烧、锅包等系列新菜品,口味有20多种,做鱼技巧超过50种。
为了让非遗技艺“活”起来,周大蓬打破“传内不传外”的家训,从人品、悟性、功底、态度以及传承意愿等方面综合考量,从众多想拜师的人中选出8位收徒传艺。在他看来,非遗技艺传承需要更多人参与、关注和支持,他收徒标准始终不变、徒弟数量没有上限。
多元融合“文”铸魂
鱼香飘进记忆里
青砖外墙、实木桌椅、青花瓷碗碟,万事发鱼庄由内而外呈现出国风雅韵;大厅、包房、走廊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关于松花江流域“三花五罗十八子”和72杂鱼的图文介绍,以及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和黄鱼圈、打渔楼的历史展示。餐馆与松花江鱼文化博物馆融合,让食客闻到鲜鱼香、品出文化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周大蓬每年都带队参加非遗展示、厨艺比赛、文旅展会等活动,央视等媒体的专访扩大了“万事发”品牌知名度。
受到查干湖冬捕营销模式启发,周大蓬在元旦至春节期间推出“三花一岛”伴手礼,真空锁鲜、赠送秘制料包和文创手册让冰冻松花江鱼“游”得更远。他远赴黑龙江带回我市江段消失多年的“皇室贡品”鲟鳇鱼,琢磨着携手剪纸、泥塑、柳编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发松花江鱼文化特色文创产品……
冰雪消融,春风拂岸。4月下旬,我市开江鱼美食节将如约而至。最近,周大蓬正忙着创制新菜“山珍撞江鲜”。时令山野菜与鲜美开江鱼的邂逅,恰如“万事发”历久弥新的发展写照——传统与创新激荡,文化共商业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