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实人的博弈之路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创作的一部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杂志2021年“春卷”,并于2022年10月出版。

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紧张的情节吸引了大量读者。这部小说以唐朝天宝十四年为背景,讲述了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接到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日之前,从遥远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保鲜期极短,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作品从一个负责荔枝转运的九品小吏的视角出发,探索“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名句背后所勾连的唐代财政、贸易、运输业和社会治安方面的风貌。


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

李善德是长安城的一名九品小官,因误打误撞成为荔枝转运使,被迫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因其保鲜期短,被称为“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李善德为了家人,决定放手一搏,即使面临失败和死亡的风险。他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尝试各种方法以延长荔枝的保鲜期并缩短转运时间。他使用了分枝植瓮法和盐洗隔水法等创新手段,并精心规划了转运路线,最终成功地将荔枝从岭南运至长安。然而,在完成任务后,李善德又遭遇了官场的陷害。但他凭借智慧和勇气,最终绝处逢生,与妻儿一起回到荔枝种植园,过上了田园闲适、天伦之乐的生活。

小说以荔枝转运为主要线索,贯穿起李善德的个人命运,同时也展现了唐朝天宝年间社会的风貌和帝王穷奢极欲、不恤民力的本质。

《长安的荔枝》以小见大,以史为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唐朝世界。通过李善德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小人物的顽强抗争和人性光辉,也可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启示。

作者通过这一枚小小的荔枝,洞悉了背后的历史真相和人性光辉。作品直击人心,让读者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感受到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和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

心流状态创作《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部小说,全文不到10万字,仅用11天便创作完成。马伯庸表示,“这不是一个常例,是我第一次碰到的、绝无仅有的、心理学上叫做心流的状态。”

马伯庸谦虚地表示这是一次难以复制的、偶发的灵感与长期的积累完美融合所产生的奇迹。“严格来说,它应该是花了11年写的。”马伯庸对唐代文化一直很感兴趣。他持续关注唐代的考古报告,包括当时百姓的各种生活细节,比如服饰、交通、各地风土人情等。经过11年无目的性的积累后,“到了爆发的点,我不用再去查资料,所有的资料都谙熟于胸,只是把它迅速地写出来就够了。”

基于爱好的长年积累让马伯庸作品中充满了绵密、考究的细节,为读者所津津乐道。他也热衷于探究细节的确定性,写完小说还会邀请专业老师帮忙审校作品有无明显的历史错误。譬如,他在《长安的荔枝》的初稿中写到主角去庙里上香,是拿着几根香去的,一位精通唐史的老师指出这是错的,“他说唐代没有线香,一根根的线香是明清时代才有的东西。”马伯庸立刻在定稿里修改了这个细节。

《长安的荔枝》融入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塑造。马伯庸对唐朝的邮驿制度、地理环境、荔枝的种植和保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描写,使得小说更加真实可信。

马伯庸表示:“如果细节积累得足够多,作品就会呈现出一种质感,就会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气质,带着读者进入到你的世界,静下心来相信你写的东西。”

有网友评价,这部作品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了海量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支撑起整个故事。”

找到现实性是创作的基点

马伯庸的作品选择了平民视角的叙事,也是其创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对此,马伯庸认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自己影响很大,这本书让他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历史中耳熟能详的东西背后其实都和钱有关系。既然帝王将相和普通百姓一样,行动本质都是基于利益和金钱,那么真正在创造利益和财富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才是历史真正的决定性力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马伯庸笑称,人很难脱离自己的生活去想象完全迥异于自己生活的事物,“作为普通人,我写不了王阳明,也写不出来霸总,我只能想象普通人的生活。”

对马伯庸而言,寻找到现实性是他开始一部历史小说创作的必要基点。《长安的荔枝》展现了一个“社畜”如何排除万难,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管背景是现代的科幻的历史的,故事最终都是要打动现代人的内心一个柔软的地方,才能够为更多的人所认可。”

马伯庸很认可一句话——“英雄其实就是历经磨难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普通人很少能碰到千钧一发、需要拯救世界的事情,但每个人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生活过得精彩、破除困境,这是真正属于普通人的叙事方式。

小说《长安的荔枝》取材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古诗,但主人公的设置不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而是一个将鲜荔枝从岭南运至长安的小吏。古代的很多小吏,包括一些普通人,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跟现代人的日常是非常相似的,能够产生古今共情。作者希望把那些没有受到特别关注的小人物故事,从历史长河中“捞”起来,只有理解小人物的生活及其所处的时代,才能反推并理解大时代变迁背后的真正动力。 

 来源:网络综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