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馄饨
琪君/文
寒冷的日子里,最适合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
在街头巷尾的小吃店里点上一碗馄饨。柔和的灯光下,嫩滑的馄饨面皮裹着紧致、微红的肉馅,如绉纱般在清汤中飘散开来。用小勺子盛起一个馄饨滑入口中,全身都温暖起来。一碗温热的馄饨,不知陪伴我们度过了多少个冬日漫漫长夜。
馄饨是传统的民间吃食之一,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物的代表。各地在馄饨的称谓、做法和口味上都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哪里的馄饨,都饱含着一口热乎乎、鲜灵灵的人间烟火气。
馄饨和饺子一开始是没有区别的。古人觉得,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其为“混沌”。有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一个饱满的馄饨就像一个鸡蛋,内有天地混沌之象,所以应该在冬至日食用,祭祀天地。后来,人们将“混沌”谐音作“馄饨”,做法也慢慢和饺子区别开来。首先,馄饨皮必须擀得很薄,放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将其放在书本上,要薄可见字。馄饨内的肉馅,最好是七分瘦、三分肥。用刀背将肉剁成肉泥,和葱、姜、盐搅拌均匀,裹在面皮里一捏。馄饨下锅,水开即熟,汤里放上紫菜、虾皮,鲜香十足。
从前,馄饨是最流行的街头小吃。小贩们挑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烧柴的灶,冒着烟气、水汽;另一头挑的是带抽屉的橱柜,里面装着碗具、木柴和面皮、肉馅、酱料。小贩们走街串巷,敲着竹梆叫卖。“笃笃笃”,路人一听就知道,卖馄饨的来了。
“来一碗馄饨。”“好嘞!”小贩动作麻利,将配菜放在碗里,倒半碗汤,再把煮熟的馄饨盛进去,香气四溢。馄饨像一朵朵百合花,挤挤挨挨地在碗面浮着,极诱人。
冬日的夜晚,在路边热乎乎地吃一碗馄饨,身体里的寒气被驱赶得一干二净,那些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也一同消融在暖暖的热气中。此时的惬意是对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最好的犒赏。
馄饨在四川叫“抄手”。据说,有人在成都的街上闲逛至一家小吃店,问老板为什么“馄饨”到这里就变成了“抄手”?老板不说话,只将手中的馄饨往汤锅里一扔,之后双手在胸前一抄,身体往门框上一靠,然后眼睛紧紧地瞪着汤锅,只一分钟,便麻利地一捞,盛满一碗,端给食客,口中还喊着“抄手二两”。原来,“抄手”就是指这种食物皮薄易熟,抄手之间,就能煮熟上桌。
四川的“抄手”,汤里加红油。唇齿间飞速地闪过细软的皮、入口即化的馅、香辣的汤水,那种瞬间的满足感是非常过瘾的。
馄饨传到岭南后,由于粤语里没有“馄饨”这两个字,于是当地人便将它谐音成“云吞”,并渐渐地发展出自己独有的风格。在广东人心中,云吞有着特殊的地位。可以说,看一家小吃店的水准,就看它做的云吞好不好吃。
“皮薄馅靓”是云吞的最高追求。和面时,要加鸡蛋,以增加韧性。这样,擀皮时,才可以将皮擀得很薄。馅料要选猪后腿肉,用刀剁细后,再用手摔打出胶。这样做出来的肉馅紧实、细腻。为了提鲜,还会在肉馅里加入鲜虾、蟹子。所以,云吞的个头一般比较大。云吞的包法很随意,随意地一捏,鼓鼓地一团,扔进滚烫的香浓鱼汤里。云吞在汤中滚动,像一尾尾胖胖的金鱼。
云吞常常跟竹升面搭配,组成爽滑弹牙的云吞面。这当中也有讲究:装碗时,云吞必须要在面的底下,一来防止面在汤水中泡得太久,失去弹性;二来可以保证云吞在高温中保持鲜美的味道。
南北的饮食差异很大,但不论是在何地,不论叫何名,一碗用心的馄饨,都可以瞬间打动人的味蕾。那份传送到每个夜归人心底的温度,都是一样的。
漫漫人生,边吃边爱。正是生活中那一蔬一饭的美好滋味,才让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季节都得以取暖,得以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