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载逐光奋进 崭新姿态再谱华章
——记吉林市开放大学建校四十五周年
在吉林市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所特殊学校,伴随着城市发展音符砥砺奋进,在时代的浪潮里不断跳跃前行。这就是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在今年迎来45周年华诞的同时,正式更名为吉林市开放大学。站在崭新起点上的吉林市开放大学方向愈发清晰,步履更加坚定。
筚路蓝缕 勇担使命
开创远程教育新局面
吉林市开放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破茧而生。1979年2月,广播电视大学吉林市工作站获批成立。
工作站成立之初,在市教育学院只有一间平房。面对着艰苦的办学条件和急迫的招生任务,只有4位教师的工作站开启了学历教育的跋涉之路。1979年,工作站首次招生就超过3000人,编成102个教学班。
1981年4月,广播电视大学吉林市工作站升级为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简称市电大)。1987年,市电大通江路新校舍竣工,标志着学校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学校突出质量立校,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省“信得过考区”称号,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90年代,市电大招生规模超过5000人。
电大人并未满足于成绩,而是瞄准科研兴校,教研攻关。市电大教师连续摘下三届全国电大系统教学创新奖,让学校再一次成为业内佼佼者。2010年,市电大凭借卓越的办学实力、严谨的教学管理、良好的社会口碑,在全国933所地市级电大考评中以第8名的佳绩脱颖而出,成为省内唯一一所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这无疑是学校发展史上一座闪耀的里程碑。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市电大中东南路新校区建设项目破土动工。新校区占地面积1.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
砥砺前行 探索创新
服务城市建设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市电大将打造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远程教育服务中心纳入发展目标,两个中心建设凸显出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2022年,市电大整体搬迁到现代、宽敞的新校区。学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主动肩负起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重任,将自身使命融入现代治理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中。
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吉林市分中心成立,国家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省民政厅第四批老年课堂、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开放大学志愿者之家等一批重点实验项目挂牌,市电大的转型发展之路在全省地市级分校中又一次脱颖而出。
为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市电大结合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公共教育服务三大目标和六大任务。学校新成立了社区教育学院、老年教育学院、家庭教育学院、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学院、基层治理研究院,工作重心从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职业培训多元服务社会的方向转变。
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上,市电大倾心打造的“学在吉林”“五彩课堂”“善德文化学堂”等一批学习品牌,凭借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荣获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学习品牌,为我市终身教育发展和学习型城市建设锦上添花。
市电大搭建起开放大学、社区学院、家门口学堂三级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分别在四个主城区建成社区学院4所,设立社区老年大学“家门口”教学点26个,累计招收老年大学学员超过万人。市电大创立的“学校+社区”1+N终身教育模式和“祖孙课堂”暑假实验班受到中组部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推广。
踔厉奋发 不断进取
注入教育改革新活力
2024年,市电大按照教育部和国家开放大学的总体部署,圆满完成向城市开放大学的转型,正式更名为吉林市开放大学。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吉林市开放大学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任务要求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任务要求,加快落实我市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具体任务。
吉林市开放大学明确新型高校定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合作领域,主动承担起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监测工作,由点及面,示范带动,不断扩大学习资源供给,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1322”终身教育工作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学校将主动服务国家与吉林市发展战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开展学历教育“求学圆梦”计划,多层次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学校聚焦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长教育和女性教育等领域,开展面向基层的开放型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此外,学校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高效的课程育人体系,确保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45载岁月奔涌,吉林市开放大学建校以来培养的8万余名各类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岗位上广受赞誉,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的实用型人才。
吉林市开放大学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进程中的坚实桥梁,在教育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其作用无可替代,其价值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