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昌邑屯到昌邑区的历史变迁
吴永刚
我市老城区之一的昌邑区,在岁月的长河中,拥有一段特殊的历史变迁——由城区近郊的一座村屯演变为现代城区。
一
昌邑区的名称由来与昌邑屯有关,昌邑屯则与数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昌邑市(原昌邑县)有关。史载,清代初期,“土狭而瘠”的山东省昌邑县,不仅役繁税重、土地兼并严重,而且频遭水、旱、蝗等自然灾害,民众苦不堪言。在灾年发生饥荒时,甚至出现“子女鬻贩人相食,白骨枕籍大疫……少壮者望风而投,老弱者垂手待毙”(《昌邑县志》)的凄惨景象。乾隆九年(1744年),关内山东、河北、河南等省遭遇大旱。当时,东北地区“满人不娴农商两业……关外旗人、庄主,他们需要招徕更多劳力,地方官也希望助民开垦,增加税入”(《东北地史讲义》)。为安置灾民,避免因灾害导致局势不稳定,清政府不得已,弛东北封禁之策,默许饥民出关谋生。自此,闯关东谋生的移民洪流逐渐形成。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山东省昌邑县下西营庄、徐家官庄、李家郜庄的孙、徐、李姓等户饥民,携儿带女,手提肩担,逃荒来到吉林城,在吉林城东郊安家落脚,垦殖旗人的土地,逐步在荒原上形成村屯。因最初几家移民均来自山东省昌邑县,于是这个新的村庄便被称作昌邑屯,归属当时的吉林府管辖。最早的一批移民成功安家后,大批山东省昌邑县的乡亲不远千里前来投奔。昌邑屯的人口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昌邑屯已成为吉林城东郊诸村屯中最大的聚落区。民国初年,昌邑屯北抵吉敦铁路,东、南达旧二道江河道,西到制材厂专用线,大致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维昌街道辖区的大部分。此外,吉林城老城墙内的百姓有时也将东大滩和吉林机器局西侧一带当作昌邑屯的地界。昌邑屯内自然形成的胡同名称,也多取“昌”字,如宁昌胡同、维昌胡同、保昌胡同、永昌胡同等。
二
昌邑屯形成初期,由于区域内土地平阔肥沃、水源充足,移民多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尤以种菜为主业。在昌邑屯内,有许多面积广大的菜园子。其中的杨家园子,从今残联大厦沿着二道江古河道北沿,一直延伸到今东滩街石化加油站附近。当时,昌邑屯的菜园子内都建有专供灌溉用的汲水井。这种水井由畜力驱动绞盘,以“连环桶”从地下取水,这在当时的吉林地区是比较先进的。各个菜园子按季种植黄瓜、茄子、水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这些蔬菜主要售卖给吉林城的市民,起到了保障城内副食品供应的作用。
凭借着种菜安顿下来之后,一些移民又利用各自所长,或从事工商业经营,或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勤奋地生活着。吉林城大名鼎鼎的牛家,即是在嘉庆年间挑担辗转来到小东门(东莱门)外的闯关东移民。牛家始祖牛金玉,通过开小店的侯家,向吉林副都统衙门的干总乞尔达打招呼,在侯家房后的荒地上刨荒种菜。几年下来,牛金玉在今文庙与市中心医院(蒙古旗协领衙门箭道)之间,共开荒了十三垧地。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后,牛金玉又通过挖参、淘金赚得资本,最终开创了属于牛家的“商业帝国”。创办了近代吉林城最大织染企业——裕华织染工厂的许华利,闯关东来到吉林城后,落脚在昌邑屯,也是一边开荒种菜、种烟,一边利用自己掌握的织染技术,开设小织染作坊,凭诚信经营,一步步地打造了自己的工业企业。创办了新中国成立前吉林城最大私人银行——功成银行的姜潍清,也是闯关东来到吉林城后,落脚在昌邑屯,在农业生产之余,批发缎子,自制绑腿带,用“丁字杆”挑着,走街串巷售卖,最终发现商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对于闯关东移民来说,广袤荒莽的昌邑大地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福地。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借助吉林机器局引领的近代工业化浪潮,他们即便身无长技,也可“凭力气吃饭”。移民就近在吉林城东关外的烧窑厂、锯木厂、火磨厂做工,在商号、饭铺“跑腿子”(旧时吉林城百姓对“打工者”的俗称),在东大滩江岸木场、火车站货场从事搬运等体力劳动……昌邑大地在给予移民“活路”的同时,解决了近代吉林城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为吉林城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从晚清开始,由于邻近东关商埠区,比窑坑地区宽绰、肃静、规整,许多到吉林城讨生活的人,往往会选择在昌邑屯落脚;城里一些失意的人,也会选择把昌邑屯作为退路,使得昌邑屯的人口激增,居民成分也不再局限于闯关东来到吉林城的移民。
光绪七年(1881年),吉林防务督办吴大瀓,选址东大滩东端的倒石碑一带建土围子,兴办东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吉林机器局。吉林机器局东侧的院落内,曾附设表正书院。这所书院是吉林省内最早系统地讲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技术学校。此外,闯关东移民带来“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晚清时,仅昌邑屯就拥有6所在册私塾,在昌邑屯南缘以种菜为业的移民张家,还有人高中过进士。在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时,昌邑屯首办了公学——“白山小学堂”(昌邑二小前身)。民国时期,昌邑屯始终保有公办小学,天主教会还在圣家修院设有私立菁华小学。到了伪满时期,昌邑屯有护昌(昌邑二小前身)、维昌两所小学……
在近代教育快速普及的时代,昌邑屯不论是街巷风貌还是百姓民风,都有了很多的变化。
四
清代初期,建造吉林城时,今昌邑区地域内除点缀有若干寺庙、会馆外,大部分地方是水道纵横、泽潦星布、草木荒莽的城郊野地。由于地处吉林城朝阳门、东莱门的东面,昌邑屯及周边广大区域被人们泛称为“东关”。
雍正四年(1726年),吉林城设置处理民务的行政机关——永吉州,东关荒地开始纳入永吉州的管辖范围内。当时,地方政府对这片人迹罕至、鸟兽出没的荒地并未明确给出区划。昌邑屯逐渐形成居民聚落之后,八家子屯、向阳屯、巴虎屯、钱家屯、依兰岗屯、山东屯等规模不等的村屯先后出现。经过移民的辛勤开发,吉林城东面的荒地渐渐呈现出一片田园风光。
当历史的车轮从由永吉州、吉林府、省城第三警察区管辖(警察区即相当于行政区),驶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民国政府将吉林县更名为永吉县,实施了城乡分治。当时成立的吉林市政筹备处,负责管理城关区域内划分的五个区。东关地方由警察区改为第三区管辖。
1936年,伪吉林市政筹备处正式改建为伪吉林市公署。日伪当局依据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对原有的城区区划进行调整:以商埠区为朝阳区,另以吉长铁路线及火车站南面至江岸的铁路专用线为界,东侧为昌邑区。由此可见,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已达到了市区经济发展的标准。1941年,伪吉林市公署再次调整区划,昌邑区辖区向北扩展到巴虎屯一带,在巴虎屯以北又设立了兴隆区。
1948年3月9日,吉林城旧的区划建制被废除。昌邑区先后在1953年4月25日和1964年8月5日,将第二区(朝阳区)和哈达湾区(原兴隆区)并入辖区内。其间,昌邑区在市区内的西面界线曾一度远达珲春街。朝阳区为传统的商贸区,哈达湾区曾诞生了吉林市最早的现代工业和最早的飞机场。与这两个区合并,昌邑区还能保留下“昌邑”之名,有人认为是沾了“昌”字的光。昌邑区区划的变化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其间无论辖区面积怎样增减,辖区风貌怎样更迭,都呈昌盛、邑兴之势。
从乾隆九年(1744年)到今天,“昌邑”这个地名落户松花江畔,已经有280个年头。从昌邑屯到昌邑区演变的悠悠岁月里,闯关东文化与东北本土文化水乳交融。如今的昌邑区,目之所及尽是高楼阔路、车水马龙的都市繁荣景象,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村屯风貌,早已无影无踪。
本文图片由吴永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