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宜昌

——百家党媒看三峡主题采访活动侧记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宜昌历史悠久,巴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是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宜昌现辖5区3市5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2.40万人,2023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5756.35亿元,增长7.1%。

8月13日至15日,“和美与共 来电宜昌”百家党媒看三峡主题采访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130多家地市党媒的300多名媒体人参观葛洲坝、三峡大坝,走进宜昌博物馆、湖北三峡实验室,前往兴山昭君村、朝天吼漂流基地等处调研采风,沉浸式体验长江夜航。大国重器的震撼、创新发展的脉动、诗歌之乡的浪漫、峡江山水的雄奇,这座文脉悠长、活力四射的城市,让见多识广的记者赞叹不已。正如河南济源新闻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开颜所说:“在宜昌,感受到‘来电’的感觉!” 

绿色能源的超级电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习习江风吹散溽热。地市党媒代表登上“长江三峡10”游轮夜航长江。当游船经过葛洲坝船闸时,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录像,记录通过万里长江第一坝的时刻。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1971年5月开工兴建,1988年12月全部竣工。葛洲坝最大坝高47米,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40亿千瓦时。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它提高了我国水电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和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水电建设队伍,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来到宜昌,怎能不看三峡大坝。媒体人参观三峡工程博物馆、截流纪念园,眺望三峡大坝,了解三峡工程建设的复杂艰巨与发电通航、调蓄洪水的强大功能,共同回顾民族百年梦想成真的艰辛而光辉的历程。

三峡大坝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2020年11月1日整体竣工验收,大坝全长2309.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发电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单机容量7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这里有水电站468座,总装机容量2850万千瓦,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通过电网输送到华中、华东、华南、川渝地区,点亮千家万户,造福亿万人民。

2022年,宜昌全市清洁电力总量已经占全市总发电量的92.95%。现在,宜昌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的同时,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开发,不断优化清洁能源生产体系、提升的生产能力。

在三峡大坝前,各地媒体人纷纷拍照留念,不仅陶醉于壮美江山,更自豪于中华民族创造的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

创新发展的强劲电流

长江大保护公园,草木葱茏,绿意盎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规矩广场”引人注目。宜昌,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就到宜昌,为长江大保护把脉问诊,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定向领航。

长江大保护公园是在废弃煤场的基础上建设的滨江生态公园,生动展现了宜昌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保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生动实践。

“身处兴发集团化工园区,看不见浓烟滚滚,闻不到刺鼻气味,长江水清澈东流,可见宜昌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成效。”浙江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金建树说,宜昌城区也很干净,有很多小景观,的确是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

在湖北三峡实验室,嘉宾们认真聆听宜昌现代化工产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情况介绍,观摩电子级氢氟酸、金属蚀刻液等产品。

江苏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建兰表示,宜昌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一味求快,而是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深入实施,宜昌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清洁能源之都、中国动力心脏、全球低碳样板。

宜昌加快构建以水电为主体、新能源和页岩气互补的清洁能源多元供应体系。同时,凭借占全国15%的磷矿、10%的石墨等重要资源,发展磷酸铁锂等锂电关键材料,延伸发展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绿色能源产业,随着一批头部企业入驻,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粗具规模。

“宜昌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值得学习,产业含‘新’量和含‘绿’量十足。”与宜昌同处长江边,重庆市渝北区融媒体中心编委兰卓深有感触。

了解到宜昌正在依托丰富的清洁能源发展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媒体人纷纷点赞宜昌的产业发展正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文化旅游的高能电场

宜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屈原、王昭君故里。这里是浪漫的诗歌之乡,诗仙诗圣在这里留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千古绝唱永远照映着中华民族的吟坛声苑。这里是三国时期的战略要地,夷陵之战等著名战役在此上演,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丰富多样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宜昌发展文旅产业的宝贵资源。

前往昭君故里兴山县,经过最美水上公路——兴山古昭公路,两岸青山如黛,桥下绿波横卧,与公路相映成趣。

“这条路的修建真是一举两得,不仅改善了山区百姓的交通条件,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样板。”看着窗外的美景,贵州铜仁市融媒体中心品牌孵化部主任王懿竖起大拇指。

在朝天吼漂流基地,平时久坐办公桌前的媒体人体验“洞漂”魅力,体验峡谷漂流的速度与激情。

古夫河畔,古朴典雅的兴山高铁站静静矗立,不时有列车飞驰而过。开通两年来,兴山站上下客人近130万人次,其中发运客人70多万人次,到达客人近60万人次。

兴山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乡。在昭君村,媒体人参观王家老宅、古音堂、昭君纪念馆,在汉韵剧院观看昭君文化展演。

“昭君村风景秀丽,文化韵味浓,是个好地方。”作为“昭君出塞”路重要节点城市媒体代表,陕西咸阳日报社总编辑曹锋表示,希望双方媒体进一步加强互动交流,共同挖掘昭君文化内涵,讲好新时代昭君故事。

近年来,兴山县加强昭君文化的研究、开发和推介,推动成立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和“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先后举办了重走昭君和亲路、昭君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昭君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8月15日,“昭君出塞”路沿线媒体联盟在兴山成立,13家“昭君出塞”路沿线的城市媒体将持续加强沟通协作,通过内容、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宣传联动,进一步擦亮昭君文化品牌。

“兴山是王昭君的故乡,内蒙古巴彦淖尔是昭君出塞的途经地和居住地,这回可是‘婆家人’见到了‘娘家人’。”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韦嘉说,在宜昌昭君文化抬头可见、驻足可观、时时可感,无声无息地滋养着人民。

走进宜昌博物馆,媒体人一边聆听讲解,一边参观陈列文物和文献资料,与历史隔空对话,领略宜昌峡江文化、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宜昌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自然、民俗、古建为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是游客了解宜昌的重要窗口。

“宜昌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是一座既富传统文化韵味又非常现代化的城市。”参观完博物馆,广西崇左市融媒体中心新闻部副主任黄一刚意犹未尽。

白天的长江,货轮往来穿梭。夜晚的长江,是游轮的主场。游轮上土家族歌舞表演引人入胜。城市灯火辉煌,群山光影绰约,天然塔、万达广场、磨基山、镇江阁等渐次出镜,诗意古韵与摩天大厦浸于一江。

“长江夜游”旅游产品的运营方,湖北三峡文旅集团营销中心主任张茜介绍,“长江夜游”将城市景观、水电文化、历史文化、夜间休闲深度融合,首创“乘游轮+观夜景+过船闸+灯光秀”模式,已成为宜昌“夜经济”的核心IP。

河北石家庄日报社编务办主任杨三追与张茜聊得火热,探讨宜昌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第一次来宜昌的杨三追盛赞“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魅力:“白天秀美壮阔,夜晚浪漫梦幻,宜昌真是做足了文化山水的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