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科技 讲好【龙门故事】

它坐落于洛阳城南,伊水岸畔,苍峰屏峙,万象生辉。

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数代营造,现存窟龛2345个、石刻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

它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就是龙门石窟。

“石窟千年犹自在,人事几度到来归。”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探望古今,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1500余岁的龙门石窟,正迎来又一轮“高光时刻”。

科技为石窟“添彩”

从龙门西山北端拾级而上,不多时,便能来到宾阳中洞。这是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

时间倒回到北魏迁都洛阳后的公元500年。一项浩大的“国家工程”,在伊阙山间拉开帷幕。

据《魏书》记载,这一年,北魏宣武帝诏令工匠参照大同云冈石窟形制,为其父亲孝文帝和母亲文昭皇后营建洞窟,以纪念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功绩。

“‘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这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凿过程的龙门石窟皇家洞窟。”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介绍,不同于龙门石窟中许多洞窟经过多代续凿,宾阳中洞的建造过程可谓一气呵成,前后共历时24年。

“宾阳中洞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北魏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路伟说。

置身宾阳中洞抬头看去,马蹄形穹庐顶上尽是岁月的痕迹。中央,一朵硕大的重瓣莲花已经“绽放”1500余年,其四周隐约可以看到数个伎乐飞天,但颜色、轮廓等早已不甚清晰。

“宾阳中洞的莲花藻井刚建成时是何等‘容颜’?曾经,只能通过大家的想象。”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说,“近年来,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我们成功还原了莲花藻井‘卸妆’前的样子。”

甫一见到宾阳中洞莲花藻井复原彩绘图,不少人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叹:“这才是妥妥的天花板级审美。”

为科学详尽复原宾阳中洞莲花藻井彩绘,龙门石窟研究院相关团队付出了长时间的努力。“2021年1月,我们首先对宾阳中洞窟顶莲花藻井进行了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在其正射影像图上勾勒轮廓,绘制出线稿底图。”高俊苹说,由于宾阳中洞长期受渗漏水、风化、微生物等各种病害因素影响,藻井彩绘整体剥落严重,“研究人员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肉眼观察只能看到红色、黑色和少许绿色残留,在便携式显微镜的辅助下,还观察到了黄色、蓝色、粉色、白色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用上了X射线荧光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等‘高科技装备’,对藻井不同位置的脱落颜料残渣进行取样并检测分析,由此明确颜料成分,研究色彩的整体规律性。”高俊苹说。

令研究团队颇为惊喜的是,他们不仅“解码”了宾阳中洞莲花藻井的色彩组成,还成功还原出北魏建造洞窟时的装彩工艺——使用矿物质与动物胶混合而成的颜料,一层一层地上色。

总历时一年有余,斑驳不堪的宾阳中洞莲花藻井,终于被复原到平面上。研究团队却并未止步——他们思索着,如何让龙门的伎乐飞天真正“活”起来。

2024年初,在宾阳中洞莲花藻井彩绘复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龙门石窟研究院推出创意动画:伎乐飞天脚踏祥云,飞升翱翔,一边奏乐,一边飞舞,弹筝、吹笙、抚阮、击磬……衣袂飘飘,生机盎然,一派热烈祥和的氛围。

北魏时期“宝花降祥,蔽五云之色;天乐振响,夺万籁之音”的乐舞盛景,终于在1000余年后,为今人所尽览。

大数据留“驻”芳华

这几天,不少文博爱好者将目光投向信阳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一件用3D打印技术按照1:3比例虚拟复原的“袖珍版”《文昭皇后礼佛图》,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乍看之下,大家恐怕很难意识到,这件文物的原件,竟是数千片残片。

《帝后礼佛图》原本位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分两部分,以窟门为中心对称分布,分别刻画了北魏孝文帝、文昭皇后带领文武百官、侍从,列队礼佛的宏大场景,气势宏大,精美绝伦,堪称国宝级文物。

20世纪30年代,龙门“盗影”频现,《帝后礼佛图》遭到盗凿贩卖,流散海外,成为国人“心头之殇”。

时至今日,《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仍分别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则藏有当时辗转未运送出国、由海关交回的2000余块礼佛图碎块。

不见壁上惊鸿影,百年漂泊意难平。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启动了《文昭皇后礼佛图》的虚拟复原工作,在完成对宾阳中洞浮雕残壁、院藏礼佛图碎块、美国展出的礼佛图浮雕的三维数据采集后,将礼佛图二维历史老照片与残壁三维模型植入统一坐标体系,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实现数据重聚和造型还原,再现《文昭皇后礼佛图》未被破坏时的风采。

《帝后礼佛图》的“重生”,是近年来龙门石窟在数字化保护领域一系列探索和成果的缩影。

在保护好石窟本体文物的同时,为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化是必经之路。“建立高精度、科学全面系统的涵盖龙门东西两山石窟、院藏文物和拓本、流散文物的数据库,是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说。

在此基础上,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与石窟保护研究工作深度融合,助力科研提升,更可以结合虚拟修复、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多方式再现龙门窟龛造像的宏伟与精美。

数字档案的建立,也为研究人员用新方式“守护”龙门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2021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将三维数字技术运用于流散文物的寻探确定原位、虚拟复位研究展示中,根据流散文物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复位复原研究展示,由此开启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的新路径。

截至目前,研究人员已相继完成火顶洞菩萨头像等三件流失海外回归文物、奉先寺北壁佛首等四件数字化回归文物与石窟残存造像的“身首合一”,并通过3D打印进行复位展示。

“数字+”为文旅破题

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有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凭借窈窕婀娜的身姿、细腻流畅的雕刻而被誉为“龙门最美观世音”。

历经岁月洗礼和人为损坏,这尊观音发髻下部至鼻子以上部位早已损毁不见,令人叹惋。

不过现在,游客只需拿出手机,通过App对准像龛进行扫描,眼前便会浮现这尊观世音像原本的风貌。

随着越来越多“黑科技”的介入,科研成果早已走出研究院所的“象牙塔”,走向普罗大众。

打开小程序“云上龙门”,伴着典雅悠扬的乐曲,游客即可在“云端”步入龙门石窟景区,禹王池、潜溪寺、陈抟十字卷碑、宾阳洞……百余处近景、远景展示,使游客身临其境。

不仅有整窟三维漫游,“云上龙门”还搭载了不少造像的三维展示、多角度模型剖面、老照片与现状对比等功能。

“数字龙门”,便这般“凝于指尖”。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龙门石窟的展陈方式愈发灵活,文旅样态愈发多样。赏玩龙门,有了更具科幻感、沉浸感和交互感的潮流体验。

2022年,以数字孪生技术和时空AI技术为依托、全面融合景区全域时空大数据的“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项目”,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而走进龙门石窟景区旁的《无上龙门》沉浸式三维影像空间,便能一秒“入画”:倏尔置身于伊阙两岸山水间,看无数金色鲤鱼沿黄河逆流而上,于龙门一跃;转眼又与卢舍那大佛贴面而过,穿梭在大唐盛世神都洛阳的街巷间,看歌舞盛景、万家灯火;不经意间,光影流转,白居易竟在吟诵“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数字化形式、借助高新科技融合创新,龙门石窟携带的丰富多元文化信息,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活起来。”余杰说,“用现代科技讲好‘龙门故事’,让千年石窟尽展时代价值。”

 文/袁月明 据《经济参考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