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承古意 匠心秀华章
——漫谈我市四座城市公园主题雕塑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
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环境、文化元素和现代设施融合在一起,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地和展示地。公园内大多会竖立蕴含其独有历史文化的主题雕塑,如北山公园的“九龙门”雕塑、龙潭山公园的“海东青”雕塑、江南公园的“天女散花”雕塑和玄天岭文化公园的“无极”雕塑……
北山公园:“九龙门”雕塑
位于北山公园脚下的“九龙门”雕塑,落成于2001年11月。整个雕塑高9.9米,长7.8米,宽1.9米,重20吨,是目前我国最高最重的铜质雕塑。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指出,雕塑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艺术”。雕塑艺术是雕琢和塑造的合成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今天,雕塑是指为了美化环境或用于纪念重要的人和事等,由雕塑家设计,用泥土、石膏、石头、木头及金属等材料,通过雕、琢、刻、塑等手段,制作实体造型艺术的总称。雕塑是一门立体的造型艺术,从四面八方都可以欣赏,并且在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下会产生不同的意境。
北山公园“九龙门”雕塑是由我国著名艺术家袁运甫与其子袁加联袂设计的。袁运甫,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生前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领军人物。1972年,袁运甫创作的大型壁画《长江万里图》广受好评。袁加,1963年出生于北京,1987年毕业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九龙门”雕塑的材质上,袁运甫和袁加没有选用金属雕塑最常用的铸铜,而是选用了抗拉强度比普通铸造合金高近一倍的锻铜。在创作中,父子俩加入了“榫卯”工艺。“榫卯”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精华。榫与卯起源于木与木之间的关系,石料和金属材料等也能够采取“榫卯”的形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九龙门”雕塑在整体结构上采取的就是一凹一凸互相吻合的形式。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古人将“龙”看作是神灵动物。甲骨文“龙”象形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具有带角、巨口、长身等特点”。后来,“龙”的“长身”开始向曲折转变,“角”演化成“立”形,“口”讹变作“肉”形(即“月”旁),隶定作“龍”形,今简化作“龙”。汉字“月”旁,位于左侧或下部多表“肉”义,如肥、胖、膏、骨等;位于右侧,多与日、月的“月”义相关,如明、朗等。不仅“龙”的字形不断演变,龙的形象在每个时代也都有着不同的造型特点。
古人常用“龙”比喻天子或英才。北山素有“九龙山”的别名,又有“九龙圣境”之称,被清代人看作“龙兴之地”。在古代,“九”为单数的最大数,谐音为“久”,寓意“长久”,很受人们的喜爱。康熙、乾隆东巡吉林,都曾到北山登山览胜。我市政协文史委研究员傅宝仁在《吉林历史名胜古今谭》一书中写道:“高大雄伟的‘九龙门’,以‘九龙山’的传说为源头,以青铜器时代和玉器时代的龙纹为依托,以预示端庄、古朴、儒雅、祥和的龙头作为主题造型,以九龙互相交错盘结象征九龙腾飞,并通过九条神龙造型向人们讲述‘九龙山’神秘、传奇的历史传说,亦传递着龙腾盛世、福泽家邦的美好祝愿……”
龙潭山公园:“海东青”雕塑
2012年,龙潭山公园经过升级改造,增添了“海东青广场”,一座高大的“海东青”雕塑拔地而起。
“海东青”,又名海青,属于鹰的一种,身小而健,飞得极高,是猎人狩猎的重要帮手。元末明初大学者叶子奇在《草木子·杂俎篇》中称海东青:“善捕天鹅,飞放时,旋风羊角而上,直入云际,能得头鹅者。”北宋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中的“左牵黄,右擎苍”指的是,左手牵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狩猎。古人打猎时常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直到今天,在我市乌拉街满族镇满族人聚居地,仍然流传着“鹰狗无价”的谚语,还保留着崇鹰和熬鹰的习俗。晚清文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辽东皆产鹰,而宁古塔尤多,以俗名海东青者为最贵”,海东青“神俊猛鹜,能见云霄中物,善以小制大,尤善捕天鹅”。
我市是满族人民重要居住地之一。溯源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初九,乾隆东巡吉林,登临龙潭山,游览龙凤寺,祭拜龙潭,并为观音堂正殿书写“福佑大东”匾额。今天,龙潭山上悬挂的“挹娄泽洽”匾额,就是在赞美满族祖先“挹娄”恩泽遍布、广博。海东青在满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常常出现在史籍和历代文人的笔下。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记载:“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这里的“隼”是一种小型的猎鹰,后人考证即“海东青”。陈侯派人问孔子,这只海东青来自哪里,知识渊博的孔子根据海东青身上所中的箭矢判断:“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北宋文人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记载,唐代开元皇帝“值暮春,戎服臂鹰于野次”;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写有“骏足来山北,猛禽出海东”的诗句。他们笔下的“鹰”“猛禽”,指的就是海东青。辽代的耶律洪基写过《放鹰赋》,清代的康熙、乾隆也都曾赋诗赞咏过海东青。乾隆的《海东青行》:“鸷鸟种不一,海青称俊绝,摩空健翮上层霄,千里下击才一瞥……海东青,尔不远为利,尔不高腾空,安得受制于人垂头仰饲居樊笼,王孙莫恨未央宫!”
雕塑的种类,除了最常见的以非压缩方式、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圆雕”之外,还有采用压缩方式,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的“浮雕”。在“海东青广场”南侧,距离“海东青”雕塑不远处,有一幅巨大的浮雕。浮雕以连环画的形式,分章节表现了契丹人建立辽国后,对女真人进行剥削,索要女真人捕获的海东青,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海东青之战”。战争以辽国灭亡、女真人建立金国而告终。
在龙潭山公园竖立“海东青”雕塑,是江城人民崇尚勇猛顽强、吃苦耐劳精神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江南公园:“天女散花”雕塑
位于松花江南岸、世纪广场西面的江南公园,是一座集花草树木、各种动物及儿童乐园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园。步入江南公园东侧的正门,迎面会看到一座高大的大理石雕塑——“天女散花”。雕塑建成于1986年,是江南公园标志性的主题雕塑。
据《东三省政略》《永吉县志》等史书记载,江南公园的前身是创建于1908年的“农事试验场”。建园伊始,当时的巡抚朱家宝曾经撰联:“忧乐与民同,安得广厦万千,共游仁宇;江山如此好,愿藉名园十亩,畅叙幽情。”老吉林城以松花江为“南门”。公园建成后,对岸绿树荫浓,被人们称作“江南”。清末民初旅吉诗人沈兆禔在《吉林纪事诗》中写道:“摇曳公园万柳条,农场工厂望迢遥。居人共道江南好,愿法长虹驾铁桥。”那时的江面上没有修桥,人们想要过江,只能乘船。1953年,公园正式被命名为“江南公园”。
“江南公园”亦有“花园”之称。“大丽花”又称大丽菊、洋菊等,是一种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原产于墨西哥高原地带。自上个世纪30年代起,江南公园开始栽培大丽花。江南公园的大丽花在全国负有胜名。1957年、1963年和1980年,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大丽花”栽培经验交流会,都是在江南公园召开的。1979年,公园西南角种植药草的“百花园”被扩建成“园中园”。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在游览江南公园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赋诗道:“江南有名园,内有园中园。赏罢大丽花,再游百草园。”
“天女散花”雕塑取自经典神话故事《维摩诘传》,说的是如来佛祖遥知维摩诘生病,命菩萨率弟子前往探望,又命总领群花的“天女”携满贮仙卉的宝篮,乘风驭气,倾篮散发仙花。1917年秋,京剧大师梅兰芳创作京剧《天女散花》,获得极大成功。次年春,著名画家徐悲鸿观看演出后,精心绘制一幅中西合璧的大型油画《天女散花图》赠给梅兰芳,并在画作上题诗:“花落纷纷下,人凡宁不迷。庄严菩萨像,妙丽藐神姿。”
唐代诗人宋之问曾经写下“龙王献水,喷车马之尘埃;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树”的佳句。今天,人们常用“天女散花”来表达春满人间、吉庆常在的美好寓意。
玄天岭文化公园:“无极”雕塑
玄天岭文化公园建于2016年,位于半山坡上的“无极”雕塑完工于2018年。“无极”雕塑以“天地混沌如鸡子”为表现主题,采用现代金属工艺,以不锈钢板和铜板经过钣金工艺敲制,内设钢构架制成。整个雕塑高4.5米、长6.5米、宽4米。在阳光的映射下,“无极”雕塑熠熠生辉。
雕塑的设计者是知名艺术家贾濯非。贾濯非,1953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91年,贾濯非首次尝试创作大型公共雕塑,为西安交通大学北门创作浮雕“慧识界”。他放弃传统的人物构图和校史大事件的记录,尝试通过形而上的符号化浮雕构图,来展现现代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创造力量。1994年,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评选中,“慧识界”获得优秀奖。
玄天岭文化公园主要体现的是道家文化,整个公园内的雕塑是一个系列组雕。“无极”是系列组雕的开端作品,表现的是“天体混沌,万物未始”的一种意境。传说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时代,整个世界如同一枚鸡蛋,一片混沌。那时,没有天空大地、日月星辰,没有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也没有飞禽走兽和勤劳智慧的人类。在这枚“鸡蛋”的中心,沉睡着人类的祖先——盘古。一天,盘古突然醒来了——“鸡蛋”破裂,混沌初开。
三国时期著名学者、东吴太常卿徐整在《三五历纪》中描述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接下来,徐整又在《三五历纪》的姊妹篇《五运历年记》中写道:“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人类从此诞生了。
开辟天地的盘古累极了,倒在大地上,再也没有醒来。《五运历年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万物由此而生。
“无极”雕塑围绕“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传说,寓意时代新篇章的到来。
雕塑既呈现当下,也塑造未来。我市这四座城市公园的主题雕塑蕴含着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了我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些雕塑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历史,反映着现在,更昭示着未来。
本版图片由唐晓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