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乾坤大 “斗方”天地宽

——市艺术中心“江城北山书画斗方展”观后感

近日,“江城北山书画斗方展”在市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斗方书画作品120余幅。参展作者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2岁。此次展览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我市书画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漫话“斗方”文化

“斗”常见的读音有“dǒu”和“dòu”。读“dòu”时,“斗”一般用于“鬥”的简化字。“鬥”的甲骨文字形,象形两个怒发冲冠的人在徒手进行撕扯、扭打,本义为“对打”,异体字字形有“鬦”“闘”“鬬”等。读“dǒu”时,“斗”的甲骨文字形,象形一个带把儿的勺子,本义为“舀酒勺”,引申指饮酒用具。《诗经·大雅·行苇》篇中“酌以大斗,以祈黄耇(读作huáng gǒu,指年老的人)”一句说的是,用大的酒杯敬酒,以表达对老者的祝福。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斗”,也是用来指饮酒的器具。后来,“斗”还引申指一种称量粮食的器具,多为木质、方形、底大、口小,又引申指斗状的器物,如烟斗、漏斗和熨斗等。

在书法、绘画作品中,“斗方”是指幅式形状如斗口的方形书画作品。“斗方”源于古时文人雅士的尺牍或手稿,是由相对较高的长方形或相对较矮的扁方形幅式发展而来的。“斗方”究竟源于何时,至今尚无确切的考证结果。在清代的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这一称呼。吴敬梓《儒林外史》“太守知道了,成事不说,也就此常教他做些诗词,写斗方,同诸名士赠答”和曹雪芹《红楼梦》“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越发好了”中的“斗方”,都是指方形幅式的书画作品。在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也出现了“斗方”一词:“十年之前,凡作围屏及书画卷轴者,止(通‘只’)有中条、斗方及横批三式。”由“斗方”衍生的“斗方名士”,是指喜欢在斗方上题诗或作画的名士,如晚清小说家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

除了“斗方”之外,根据书画作品的长短、宽窄等幅式形状,还可以分为条幅、中堂、扇面和手卷等。条幅分为竖式和横式两种,一般长是宽的三倍至五倍。中堂也分横式和竖式两种,一般长是宽的二倍。扇面是指形状呈扇子样的书画作品,一般分为折扇和团扇两种。手卷以能握在手中按照顺序展开阅览而得名,幅度长的,被称为“长卷”;横幅的,被称为“横卷”。

现代建筑,普通居民住宅一般高不过三米,画幅过高过长,不方便悬挂,以在室内张挂“斗方”居多。斗方书画作品方方正正,象征着做人要“行得正,坐得端”,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作品——“文以载道”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本次展出的斗方书法作品内容丰富,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皆备。书写内容既有王安石的《梅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陋室铭》、陶渊明的《饮酒诗》、苏轼的《水调歌头》及《礼记·大同篇》,也有由四个字或五个字组成的格言警句。

古人又称汉字为“文”。单纯地书写汉字,不是书法艺术的全部。书写的内容要“文以载道”,表达一定的进步意义,让人看了之后,引发思考,获得教益,这才算得上是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

此次展览展出的书法作品“且共从容”四个字,出自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据考证,这首词是1032年春,欧阳修与好友梅尧臣在重游洛阳赏牡丹时写的。梅尧臣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宋诗“开山鼻祖”之称,曾经写下了“老树着花无丑枝”的诗句。欧阳修、梅尧臣二人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也是志同道合的友人。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源于晚唐诗人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中的“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把酒祝东风”借用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句式,是说执酒祝愿,祈祷春天和煦的春风。“从容”一词在这里是指悠闲舒缓、不慌不忙的样子。欧阳修在“且从容”中增加了一个“共”字,将“春风与游人”有机地结合到一处,使游人与景致和谐共处的意味更加突出。

古代文人以“且从容”入诗词的,还有北宋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的“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和南宋有“词中之龙”称号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等名句。

绘画作品——“三位一体”

这次展出的斗方绘画作品,涵盖山水、写意花鸟、工笔等国画类作品。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需集诗文、书法、绘画于一体。“三位一体”是指在绘画作品上以书法的形式题写富有诗意的“画题”,或直接题写诗句,使绘画作品成为一幅优美的“诗意画”。

“钟鼎之有款识,绘画之有题跋,由来已久。”画题——绘画作品的题目,如同文章的题目,是一幅绘画作品必不可少的。历史上,最早研究画题的画家是唐代王维。他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雾’……”

此次展出的斗方绘画作品中有“惠风和畅”“鹿鸣翠岭”“花动一江春色”“寻梦山水间”“江城五月”等画题。

“惠风和畅”出自“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公元353年春,王羲之召集谢安、郗昙、孙绰、孙统等名士,在浙江会稽山脚下的兰亭集会。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人列坐曲水之旁,一觞一咏,畅述幽情,好不惬意。

“惠风和畅”一词多见于书法家笔下,也有许多美术家以此为题,将其融入丹青之作。此次展出的绘画作品《惠风和畅》,画面中,连绵起伏的高山和潺潺流水,配上几间小房子,呈现出一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景。流水中的几叶扁舟,则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感。

宋末诗人吴龙翰曾言:“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绘画的寓意往往具有模糊性,而诗的寓意则比较明朗。因此,在绘画作品上画龙点睛地题上几句诗文,画家的主观愿望就会变得明确、清晰了。单看此次展出的《菊花》绘画作品,略显平淡。然而,作者将清代曹雪芹《咏菊》中“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一句,题写在画面上,便使作品有了意境。

题画诗在绘画作品中,和绘画的意境是相承相融的。著名画家沈树华在《中国画题款艺术》一书中指出:“一幅画作中,一旦题了诗,绘画的情和境与诗的情和境,便统一于此画总的意境之中。”题画诗不仅对绘画作品的意境起着烘托和相互影响的作用,更能引发参观者的思索。站在《荷花》绘画作品前,看到宋代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参观者在欣赏画家笔下的荷花的同时,也会对诗人笔下的“六月”产生疑问——“六月”难道不包括在春夏秋冬“四时”中吗?古时,有一年分为“五季”之说,即“春、夏、长夏、秋、冬”,将农历“六月”算作“长夏”,所以,“六月”还真不包括在“四时”中。

此外,有的画家还喜欢用谐音来为作品题名。西红柿的“柿”与“事”同音,画面中出现几个西红柿,寓意“事事顺意”。若将石榴画成开口形,还寓意“笑口常开”。将可爱的大公鸡和荔枝组合到一处,寓意“大吉大利”。或者就画两只大公鸡,寓意“吉祥”。古往今来,以谐音象征美好的画作不胜枚举,例如:蝙蝠象征“幸福”,白头翁象征“长寿”,大象象征“吉祥”等。古人书写用的毛笔,“笔”谐音为“必”;银锭的“锭”,谐音为“定”;“如意”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外形和灵芝相似,象征着顺心如意。画家将“毛笔”“银锭”和“如意”组合在一起,即寓意“必定如意”……

临摹——“再现历史的真实”

甲骨文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此次展览展出了多幅甲骨文书法作品,还出现了一幅临摹著名“菁华大版”甲骨片的艺术作品——《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是商周人契刻在龟壳和兽骨上的文字。现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编号为“Y711”的“菁华大版”甲骨片,以契刻文字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完整而闻名。这片牛肩胛骨上的224个甲骨文字,蕴藏了殷商时代王室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丰富的人文信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殷商时代王宫贵族生活的风情画卷。

一片完整的殷商卜辞,往往是由“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构成的。“前辞”,用以记录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命辞”,记录占卜的具体事项;“占辞”,根据占卜兆纹进行判断;“验辞”,记录占卜过后的应验情况。

此次展览中,作者临摹的这片“菁华大版”甲骨片,“前辞”“命辞”“占辞”“验辞”俱全。居中一段文字记载的是商王畋猎时发生的一起车祸。契文大意是,癸巳日这天,贞人问,这一旬可有灾祸?商王经过占卜后,回答说,有咎。果然,甲午日这天,商王在畋猎追逐兕的途中,由小臣驾驭、载着王的马车,撞到了山岩上。殷商时代的“有咎”,即有灾祸。文中还出现了呈“断轴”和“倾覆”状的两个“车”字的字形。

“一片甲骨惊天下”。这片卜辞令人惊讶的,并不是“验辞”部分对“占辞”的精准应验。事实上,“许多卜辞只有‘前辞’‘命辞’两部分,或仅有‘命辞’”(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中心、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编《甲骨春秋》,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12页)。之所以大多数甲骨片中缺少占辞,尤其是缺少验辞,是因为殷商时代的人一般不将没有应验的结果契刻上去。而且,今天看来,即便“应验”了的验辞内容,有的也是牵强附会。甲骨文令人震惊的是,它记载了商王世系、神灵祭祀、方国战争、畋猎农耕、天文历法以及雨雪云虹自然现象等诸多内容,其文字“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

我市甲骨文书法创作活动开展得比较早,2010年2月成立的“市甲骨文学会”是全省第一个以甲骨文书法及学术为研究对象的社团组织。2015年4月,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与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字·世界情”甲骨文书法展上,我市4名作者创作的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在2635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跻身于199幅参展作品行列中。

书画同源,书画艺术作为国粹,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愿我市的书画文化艺术事业更加繁荣昌盛,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