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大传09
作者 季红真
1920年,即萧红母亲去世的第二年夏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中国,风气也传播到了北国边陲的小城呼兰。反对封建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女权,兴办女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张廷举顺应时代的文化潮流,推动着呼兰的文化革新与教育革新,率先冲进祖师庙砸了孔子的牌位,积极推动兴办女学。
1921年,张廷举升任呼兰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长。因为提倡科学民主,被推举为县通俗出版社社长、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又被推举为第三届教育会的评议员。呼兰县里原有三所小学,一所是回族小学,一所初级小学,一所初高两级小学。后两所小学于1920年春天首先创立了女生部,开始招收女生。萧红是首批获益者,当年就进入了初小读书。这所学校的全称是呼兰城内乙种农业学校,因校址在龙王庙内,俗称龙王庙小学。这所学校离她家很近,只有一百多步路。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于自己的母校有详细的介绍:“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农业学校。”两个学校没有太大的分别,祖师庙有高级班,而叫农业学校的,“到了秋天把蚕用油炒起来,教员大吃几顿就是了。”一入学,念“人、手、足、刀、尺”,学生顶大也不过十六七岁。
张廷举是一个非常顺应潮流的维新人物,在萧红上学的问题上,他的态度是开明的。“或许与他受过师范教育,又任职于教育界有关。张廷举在家庭生活中崇尚民主开化的作风,不讲一家之主的道统。平时,子女可以争论问题,随便请教父亲。他常常对家人子弟们说,张家不管小子姑娘,一样同等对待,谁能出人才,我们就供他读书,女孩子有本事更要抬举,在我们张家不讲男尊女卑。”
这样的家训无疑鼓励着子女的上进心,萧红读书异常用功,除了在学校认真听讲之外,回家也继续用功。她家后园窗下搭了一个小棚,是萧红乘凉、学习的地方。夏天,她多半在这里读书。她读起书来不知疲倦。有时到了吃饭的时间,她还不回来,常常要人去喊她。她喜欢在书里夹花叶,常常顺手拿起一片花叶夹在书中“备忘”。冬天则躲在张家正房的西侧外屋自己的居室中,埋头看书写作,从来不参加家人的玩耍娱乐。
她居住的房间里整洁、淡雅、素净,除了简单的家具,没有任何装饰摆设,却放着各种书籍。萧红课上认真地听讲,回家后祖父再行辅导,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