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兵
岁月的时针再次指向八一建军节的时候,激动的心情涌上心头。我想起《我是一个兵》的歌曲,那生动激昂的歌词,那节奏感很强的旋律,竟然让我心潮澎湃,也勾起了我对当兵那段岁月的回忆。
1970年12月,我刚满18周岁,接到了期盼已久的入伍通知书,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临走的那一天,在公社的大队部集合,那场面比结婚娶媳妇还热闹呢。我穿上一套崭新的绿军装,胸前戴朵大红花,虽然没有领章帽徽,衣裤也有些肥大,但也够光彩照人了,不断有亲朋好友前来道贺。
父母乐得合不上嘴,弟弟妹妹也在我身边有说有笑。只有60多岁的奶奶躲在屋里抹眼泪,舍不得让孙子离开她。而我的心早已飞到天外,恨不得一步跨到军营。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火车,一路疾风般驶向部队营地。道路两旁的大树一棵接一棵的向后倒去,好像有意为我们让路,快要落山的太阳放射出红色霞光,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到部队第二天上午,团首长在军人俱乐部做了欢迎新兵到来的讲话。下午就开始了紧张的新兵训练。第三天政治处主任找我谈话,交代一个任务,到本溪学习电影放映工作。当天给我发了领章、帽徽,一起来的新兵,看见我最先戴上领章帽徽,都羡慕极了。我也非常激动和高兴,从今天起成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了。
两个月的学习结束了,回来后在团政治处做电影放映员。我放映的第一场电影《英雄儿女》,是首长点名要放映的影片,在娱乐的同时让战士受到保家卫国的教育。
这部影片和谐地将英雄主义和人伦情感两条线编织在一起。战士王成只身迎敌,子弹、手榴弹打光时,用步话机向我炮阵请求:“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同时拉响爆破筒跃入敌群,勇于牺牲大无畏的镜头,深深震撼了战士们的心灵,英雄行为深刻留在记忆里。那首主题歌《英雄赞歌》也成为战士喜爱的歌曲。
根据首长的指示,我们还经常到邻村生产队和知青点放映电影。白天和他们一起劳动,和知青一起政治学习,晚上在场院放映露天电影,搞好了百姓关系,加深了军民鱼水情谊。
我们还到团部所属的盘锦农场分点和沟帮子火车站转运点放映电影,送去团首长的问候和娱乐寓教的服务。那时,由于老电影禁封,新影片又很少,什么老三战,八个样板戏轮流放映,但战士们还是百看不厌,乐此不疲。一次放映影片《刘三姐》,战士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古装片的浪漫,刘三姐的漂亮,山歌词好曲美,桂林的风景秀丽。让战士们饱尝了美的眼福,激发了他们对部队生活的热爱。
记得春节前的一次部队野营长途拉练,我们机关兵也参加了。我把放映设备放在军车上,自己背着行装随队伍出发。走了几十公里路,双肩的背包像水泥袋子吸了汗水一样越来越重; 双脚像走在火焰山上痛苦难耐;心情如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焦急无奈。好在没有人抱怨,没有减缓行军的步伐。
部队有句话时刻提醒我:“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第一天行军走了80公里,才在一个小村边安营扎寨,八个人一个帐篷。这时我感到脚有些痛,脱下袜子,一个个水泡多长在脚趾和脚板之间,别说我第一次拉练,就是有些老兵也有水泡。
有经验的老兵,用针穿过水泡,让里面的积水慢慢导出,消炎后用纱布包上,防止感染。这样既减轻了疼痛,又不影响第二天的行军。晚饭后,我给他们放映一场电影《南征北战》,战士们都喜欢看。里面的一句台词“要用我们的双脚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大大鼓舞了拉练队伍的斗志,较好地完成了3天的野营拉练任务。
军队是个大熔炉,那是一个使人进步,让人成熟的地方。除了加强学习电影放映技术之外,还学习写美术字,画幻灯片,我绘画的幻灯片还受到师部的表彰奖励。我还为新闻媒体写宣传报道稿,偶尔也登过豆腐块文稿。特别是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加强思想改造和休养。
我还清晰记得,有一次夏天,看见有人穿上了凉鞋,我也买了一双穿上。团书记看到后我谈了一次话。教育我战士就是战士,机关兵不能搞特殊化,军人着装要整齐划一,按部队要求统一着装。团书记的批评教育,至今记忆如新。部队是严肃的,讲究高度统一。从那以后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很快。当兵一年后加入了共青团,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人最难忘的岁月,莫过于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日子,和脱下领章帽徽告别部队的那一刻。我送走了好几批同来的好兄弟,六年的军旅生涯,终于轮到我了。
真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一切,我整个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这里。看着熟悉的军营,看着身边的首长,再看看亲爱的战友,我流泪了,在欢送仪式上,我哭得像个孩子。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收拾好心情,开始迎接新的挑战。生命中有了当兵这段经历,是我一生受用不完的动力。
文/张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