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住几层 不会有蚊子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万物有灵,而蚊子没有。”
蚊子似乎无处不在。夏天来临时,你看到住在低楼层“贴近自然”的邻居对蚊子“层层设防”,以为自己家住在十几楼就“高枕无忧”了,结果,红肿的蚊子包还是经常让你在半夜痒醒。
你大为震撼:你家公寓高居10层以上,怎么还能有蚊子?殊不知科学家已不止一次在喜马拉雅山脉附近海拔3千米以上的地方发现蚊子的踪影。
所以,想靠住得高彻底摆脱蚊子,是人类太天真了吗?
蚊子到底能飞多高
根据“美国蚊类防治协会”发布的信息,多数会咬人的蚊子大致喜欢在离地9米以下飞行,其中像白蚊、伊蚊这样的品种则能在离地12米以上的树洞里繁殖。
但这远远不是蚊子飞行和栖息高度的上限。
2013年,一些美国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研究:他们在撒哈拉以南的半荒漠地区,用氦气球设置了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粘网,并在总计617个夜晚中有间隔地统计了被这些粘网捕获的蚊子的数量。
他们发现,该地区最常见的5种按蚊的数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比如,距离地面40米的空中几乎没有发现一种叫作宽鳞大孔菌的按蚊,而在离地120米的空中,每10万立方米空气中会发现近10只这种蚊子。
这5种最常见按蚊的捕获高度(粘网的高度)与粘网密度(蓝色球)和空中蚊子的密度(橙色球,每10的6次方立方米空气中蚊子的数量)的关系;球形越大,蚊子密度越高。
可见,在较高的空中(该试验的粘网设置在离地40米~290米)也有许多蚊子活跃地飞行。
另一个实验则指出了蚊子在城市建筑中活动的现状:研究人员在斯里兰卡一个街区的建筑中布置了位于不同楼层的诱蚊产卵器(能吸引蚊子在特定范围内产卵),并进行计数。结果显示,按蚊在样本建筑中的活动和繁衍并不受楼层高度制约,6层楼以上依然有不少蚊子产卵。
实验装置中蚊子卵、蚊子幼虫的密度与建筑高度的关系,其中横坐标数字为实验人员进行的高度分区,序号7的高度上限(实验设计中为英尺,经换算)约为国内居民楼6层。
如果说上述实验中样本建筑的高度本身就有限(最高只有“6层以上”这个分区),那么2015年马来西亚的一个实验也能说明同样的问题:研究人员在建筑从1层到18层中都发现了按蚊的活动和繁殖。
因此,并不奇怪蚊子总能活跃在比你想象中更高的地方,这并不奇怪。
为什么蚊子能到这么高的地方来叮你
要想知道为什么蚊子总能看似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位于高层的你家,我们先来看看蚊子的特点。
首先,蚊子平均重2.5毫克的轻盈身躯给他们带来了优势,比如能很好地借助其他外力或媒介来进行迁移。
“御风而行”是一个重要本领。在上文提到的第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最终发现,携带疟疾的蚊子正是借助风力才能一夜之间飞到离地290米的高空、并跨越远达数百公里的距离。
虽然在城市中尚未有同款研究,但借助气流飞跃十几层楼,对蚊子来说并非什么难事。
除了风,蚊子还能借助人、动物等其他“交通工具”进行迁移。不仅人会被叮咬,其他哺乳动物,还有鸟类也经常成为蚊子的“受害者”。
当蚊子追随着“食物”或是在同一个目标身上多次“下嘴”试图寻找到血管时,不难随着它们的移动被带到较远的地方。
此外,研究显示,能吸引蚊子的最关键因素是二氧化碳、热量和水分;当然,还有特定的人体气味(比如汗液和脚臭味)和数种体表化学物质能增加某人被蚊子叮咬的机率。
这似乎也给我们提供了蚊子“上楼”的另一种办法:乘电梯。居民楼里的电梯由于使用频率较高、通风不够好,使用中携带和残留的热量、二氧化碳、特定气味等难免让其吸引更吸引蚊子,而蚊子进入电梯就很可能被带到更高楼层。
况且,能到高楼层去叮你,很可能不是“一代蚊的功劳”。
蚊子一生有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其中一只雌性成年蚊子一次产卵最多达200个~300个,而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周期短则十天出头、长不过二十多天左右(以我国数量最多的蚊种、在我国夏季实际温度条件下计)。
显然,蚊子以其繁殖数量大、周期短的优势,在一个夏季就可以繁衍好几代。
同时,蚊子生命力旺盛、多数对生长环境要求不太高,地面和容器积水是最常见的蚊幼虫滋生环境,而与人生活地点息息相关的园林和景观水池、污水池、下水道、雨水井等,由于水体中养分更多,更利于蚊子在其中滋生。
你家楼里有没有得不到充分清理的下水道、蓄水池、排水口?有没有没及时排水换水的花盆或盆景、长期不动的泡菜坛“水封”、鱼缸?如果有,那么就很容易成为蚊子生长的摇篮——而且,“老一代”的蚊子把卵产在低层,下一代的蚊子就能以此作为新的提点,“更上一层楼”。
像排水管等这样贯通全楼而不易清理的设施,更为它们的向上迁移提供的便利。
因此,不论是慢慢往上爬还是借助一些“工具”直达高层,蚊子都会告诉你:以为家在高层就没有蚊子,还是你太天真了。
什么样的驱蚊装备比较可靠?
首先,在形式上就要对比选择。
室内装置方面,除了常规的纱窗、蚊帐,推荐选择的防蚊设备还有液体电蚊香以及能通过近紫外线吸引、黄色光谱驱离、模仿雄蚊振翅声驱离等物理方式能减少室内蚊虫的专门设施。
与之相比,点燃式的蚊香使用的环境要求较高,须在无风但同时具有一定通风能力的空间使用,否则可能造成火灾或中毒的危险。固体蚊香的挥发效率则一般不如液体蚊香高。
贴身防护方面,尽可能全面地喷涂驱蚊剂,通常是最佳选择。
同时,驱蚊剂成分也有讲究。
第一点,不论选择添加何种驱蚊成分的产品,你都应注意看看它有没有“农药登记证号”。
根据中国《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凡是有驱蚊、防蚊功效的产品均为农药产品,需提供相关农药生产许可证。而在市场上销售的驱蚊产品必须有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且必须在包装上标明。这个基本要求,能为你保障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你应该了解一些驱蚊成分的知识。
避蚊胺是一种能兼顾有效和安全的驱蚊物质(DEET)。添加避蚊胺的产品你通常能有效让你免于蚊虫困扰,因为目前已知的2万多种能够驱蚊的物质在持续时长和广谱性(对不同蚊种和蜱虫等其他会叮咬人的虫类的有效性)上都不如DEET。还有一种根据DEET结构骨架开发出的物质叫DEPA,也有较强驱蚊效果。
追求强效和通用,DEET是最佳选择之一;在安全性上,它也有较好表现。
根据现有研究,DEET的安全浓度为30%以下,且不能用于两个月以下的婴儿,和孕早、中期的孕妇。另一类有效驱蚊成分——传统驱蚊酯的安全性虽然被有些研究认为稍好于DEET(但仍不建议两个月以内婴儿使用),但是驱蚊的效果也稍弱于后者。
不过,也有被一些研究认为安全性比DEET更好的驱蚊成分:主要是氯菊酯和BioUD,也推荐你选择。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驱蚊成分你就需要更小心地使用。
据《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