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腿办事、随时汇报、宽慰病人
“陪诊师”让老人看病不再孤独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当下,老年人如何对抗孤独、适应数字时代,成为公共议题。拿看病这件事来说,很多医院预约挂号、取号缴费、查看报告都需要智能手机,这对很多老年人,尤其是连健康码都不知道怎么出示的人来说,并不容易。加上子女忙于工作无暇抽身,陪老人看病的需求逐渐增多。
近日,一条关于职业陪诊师的视频走红网络,陪诊师这一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陪诊都做什么,陪诊流程及陪诊费用怎样,老人能接受陪诊服务吗……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全程陪诊 随时通知子女老人情况
王坦是一名职业陪诊师,她做陪诊师已经两年多了。7月1日7时,记者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门诊楼见到了王坦。她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色T恤,背包里备有纸巾、湿巾、消毒液、口罩、一次性手套、雨伞、创可贴等物品。“这些都是客户常会用到的物品。”王坦说。
当天王坦要陪诊的客户是一位从烟台市来复查的老人。8时15分,老人到了医院,王坦熟练地帮其挂号、缴费、取号。因为有王坦帮其排队,老人很快就完成了抽血检查,只是要等到下午才能拿到检验结果。
老人告诉王坦,自己虽然常来青岛,但从来没有时间好好逛一下栈桥。于是,王坦便领着老人来到了栈桥,还给老人介绍栈桥周边的环境,并给老人拍照留念。
13时,王坦和老人回到医院。她先让老人在座椅上休息,自己则去机器上取了验血报告,然后到就诊处取号排队。
14时,到了老人就诊的号码,王坦电话通知老人,老人直接到问诊室就诊。医生问诊期间,王坦又做了“翻译员”。每到一处流程,王坦会及时通过微信拍照发给老人的女儿,将就诊进度和就诊情况告知她。“老人看病,子女不在身边会非常焦急,随时发送老人的就诊动态,让他们放心。”王坦说。
15时30分,诊疗结束。王坦帮助老人叫了回烟台的车。随后,她联系到其女儿,详细阐述了老人当天的就诊情况,转达了老人就诊过程中医生对老人病情的问诊内容和建议等。两个多小时后,王坦电话确认老人已经安全顺利到家,这才完成一次陪诊。这一单,王坦收入298元。
替儿女“尽孝” 陪诊需要用心才能做好
陪诊不仅仅是帮着病人排队挂号、拿药这么简单,陪诊提供的是个性化服务,因为顾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子女不在身边独自就诊的老人,有怀抱婴儿的妈妈,还有夜间突发疾病的老人……陪诊服务需要带着真心去做,否则做不好。”
大鹏也是一名职业陪诊师,他说,他干陪诊师这几年,最大的感触就是医院越来越智能化,却给老年人带来了许多不便。
大鹏新接的这一单客户是一位80多岁的患癌老人,子女都在国外,老人的女儿便从网上找到了大鹏。大鹏说,老人虽然本身就是一位医生,但患病后也感到非常无助,身边又没有子女能倾诉和依靠。
这几天,大鹏全程陪同老人住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协助老人完成入院期间要求的各项检查。只要是大鹏能代跑腿办的,他都做得很用心。老人的每项检查报告、检查结果、医生问诊情况及老人的身心情况等,大鹏都及时跟其子女沟通汇报,让他们安心,同时也把子女的建议及时转达给医生。“毕竟有些决定还是需要直系亲属来做的。”大鹏说。大鹏后来告诉记者,老人这一阶段的放疗治疗已经结束了,老人和其女儿对大鹏都很满意。
大鹏平常一次陪诊收费也在300元左右,如果需要24小时陪诊,一天收费600元。“我不太放心这位大叔,日后会常跟他联系,多问问他的情况。”大鹏说,他在医院看着一些老年人步履蹒跚地在各科室奔波,就觉得很心酸。所以他在陪诊的时候,也会插空去帮助其他老人。
看病“老来难” 麻烦子女不如请陪诊师
7月1日,记者在青岛市眼科医院门诊采访时,在门口看到了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徘徊着,后来发现是老人没有智能手机,看着匆忙的人群不知道如何求助。记者主动上前询问情况,帮助老人通过身份证登记顺利进入医院。“一到医院,我们就像是进了迷宫,挂号、就诊、检查、取报告、取药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分不清,只能求助医生和护士。”市民王先生无奈地说。
王先生是陪着妻子王女士来医院看眼睛的。两位老人都76岁了,妻子患有结膜炎和白内障。孩子虽然都在本地,但是平时工作都很忙。
提到陪诊师服务,王女士说:“陪诊师了解过,对老年人来说确实很方便,但成本太高,普通退休工人承担不了。”考虑到实际情况,王女士说:“现在什么都靠老伴跑前跑后,再过几年,等我们的身体不这么硬朗了,也愿意请陪诊师服务。”他们觉得,相比于让上班的子女请假陪诊,他们更愿意花钱请陪诊师服务。
热度渐涨 陪诊需规范化发展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据不完全统计,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
提供陪诊服务的人员被称为陪诊师,记者调查发现,其服务对象多为老人、孕妇、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目前陪诊服务在不同城市、不同平台的收费标准不一。陪诊服务一般以半天(4小时)、全天(8小时)为单位,半天收费标准在100元~400元不等,全天在500元~900元不等。如果需要开车接送,得额外收费。
陪诊师马建表示,由于就诊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无法提前预知陪诊要花多少时间,为了保证提供好服务,他一般为每位客户预留半天时间。
陪诊服务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面对这个就医痛点解决方案,公众如何看待?
“支持!现在有些医院很大,科室又分得很细,第一次去感觉像迷宫一样,有个熟悉医院的人可以少跑很多冤枉路。”孙女士说,前不久她陪父亲去医院看病,由于不熟悉流程,折腾了很久才办好,“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人提供陪诊服务就好了,尤其是对老年人、残疾人这样有特殊需求的群体,陪诊服务还是很有必要的。”
也有一些人持审慎态度。“万一遇到骗子怎么办?”“陪诊过程中万一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办?”“医疗服务涉及个人隐私,怎么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收费标准由谁来定?”在不少人看来,陪诊师确实能解决部分患者的就医痛点,希望能有正规机构管理,形成专业、规范的行业准则,让人放心购买陪诊服务。
事实上,陪诊服务十几年前就已出现,但还没有形成规模。“陪诊师”也没有进入职业目录,尚无行业制度规范、准入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纠纷,一些陪诊店主、陪诊公司明确表示,高龄、高危疾病、没有自理能力等的患者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对于这样的服务对象,尽量不接单。
对此,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查陪诊从业者的资质,明确、细化该职业目录和分类,完善行业规范与办法,多措并举、加强引导,推动陪诊师规范化发展,更好发挥其社会价值。
据《老年生活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