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江城“ 光阴的故事”
——漫谈我市松江路上雕塑的历史文化背景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部书,城市雕塑就如同书中精美的插图,为书籍增添气质与神韵。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往往成为一座城市、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是诠释一座城市人文情怀最好的语言。
城市雕塑作为造型艺术,既可以美化环境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又能潜移默化地对公众进行美的熏陶。城市雕塑可谓城市之魂。一座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个城市气质与文化内涵的点睛之笔。
广东省深圳市有开荒牛的雕塑,山西省运城市有关羽的雕塑,江苏省苏州市有范仲淹的雕塑,安徽省亳州市有曹操的雕塑,湖北省武汉市有屈原的雕塑。这些雕塑似城市的原点、坐标,是外来游客对城市留有印象、检索记忆,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线索和依据。看到这些雕塑,“温酒斩华雄、斩阎良诛文丑、擒于禁斩庞德、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篇佳句就仿佛在耳边响起。这些城市雕塑蕴藏历史,帮助人们开启记忆之门,追溯过往岁月。
我市松江路是一条景观路,沿江修有木栈道,路旁摆放着几组蕴藏着历史文化的雕塑。这些雕塑似城市历史文化的经典段落,述说着我们这座城市“光阴的故事”。街路上车水马龙,沿江栈道环境清幽,是人们锻炼、休闲的好去处。一边热闹,一边静谧;一边繁华,一边优雅。人们在松江路上,走一段路程,就会与一组雕塑相遇,尽情感受都市生活之美,追忆我们这座城市的往昔。
东明踏鳖纵马雕塑
在松江中路天主教堂附近,即松江中路上的松北胡同南出口处,赫然可见东明踏鳖纵马造型的雕塑。雕塑再现的是夫余国的建立者东明,在逃亡路上被松花江所阻,他以弓击水,鱼鳖结成一座桥,助东明渡江,东明渡过江后,鱼鳖自动解散的传说故事。这段传说故事出自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吉验篇》。
书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则故事:“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借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淲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馀。故北夷有夫馀国焉……天命不当死,故有猪马之救;命当都王夫馀,故有鱼鳖为桥之助也。”
这段文字讲述了私生子东明的逆袭传奇:东北某地有个橐[tuó]离国。有一天,橐离国王发现自己的侍女怀孕了。因此国王非常愤怒,打算杀掉侍女。侍女慌忙辩解:“并没有什么私情,只是某一天,有一团鸡蛋大小的神秘气团从天而降落,砸到我。随后,我就怀孕了……”在上古神话中,这种辩白意外怀孕的神话传说有好多,如喜鹊抛红豆、燕子抛红豆、踩巨人脚印等。不知国王是否真的相信,总之他没有杀侍女,而是让她生下了孩子。等到侍女生产后,国王下令把婴儿扔到猪圈中。天气寒冷,怕婴儿冻着,猪都围过来,用嘴里的热气喷婴儿;又把婴儿扔到马棚中,想借马蹄踏死他,没想到马也用口里的热气嘘这个婴儿。国王被眼前的景象惊呆,觉得这个孩子一定非同寻常,于是让侍女把孩子抱回来,取名东明,让他和牧奴们一起放牧牛马。东明一天天长大,他精于射箭的能力让国王很担忧,生怕东明夺取自己的位置,于是决定杀掉东明以绝后患。东明听到消息后,骑马逃走。国王派兵追赶。当跑到掩淲河时,东明被激流所阻。于是,他用弓击打河水,河里的鱼鳖都浮到水面搭架成桥。东明骑马从鱼鳖桥上飞奔而去。随后,鱼鳖解散。追兵来到河边过不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东明逃走。逃到掩淲河另一岸的东明,随后建立了夫余政权。传说东明称王的地方就是我市的东团山平地城——南城子。
由于没有直接的文字和考古证据,人们并不知道东明在建立夫余政权后有哪些流传后世的政绩。这个令鱼鳖成桥的传奇人物,死后是不是就葬在了位于我市的帽儿山墓地,或者东明建国只是夫余国统治者为证明自己政权的高贵而编造出来的神话,都已无从考证。但夫余国在历史上存在了数百年,其中在我市立都达五百年之久,却是实实在在的。而对于当代的江城市民而言,东明建国是不是神话,早已不重要——东明和他的踏鳖纵马雕塑,已然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对过往悠久历史具象化的、生动的记录。
完颜希尹造字雕塑
在松江西路市政协公交车站桩附近,有一座高大的完颜希尹造字雕塑。身着女真服饰的完颜希尹,手里拿着一本书,目视前方,若有所思。雕塑底座有文字记载:完颜希尹(?—1140年),女真完颜部人,金朝大臣,女真文字的创制者,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兴兵,参与攻辽、建国等重大事件。女真原无文字,“国势渐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金建国后,受金太祖之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字,天辅三年制成,被定为金国官方通用文字。
完颜希尹本名谷神,是完颜欢都之子,世居上京会宁府纳里浑庄(今舒兰市小城镇境内)。
早年间,女真人没有文字,对于祖宗的旧俗、法度和历史,全凭“凡一闻见,终身不忘”的善记老人传给后人。信息的交流则多采用一种木制的“信牌”,“赋敛调发,刻箭为号,事急者三刻之”。这种特制的信牌是执有人的凭证,要传达的内容则必须口述。为表示事情的轻重缓急,就在信牌或箭杆上刻道道,轻者、缓者刻一道、两道,急重者刻三道。后来,女真人与契丹人在接触交流中,“以草木瓦石为筹,枚数其事”,就是把草棍、木棒、瓦石等摆放在地上,表达事情的大小或性质。《金史》有载:“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渐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文字。”
没有文字,给女真人的生产、生活和战争带来极大的不便。在建国之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就意识到了文字的重要性,甚至在辽金战争还在激烈地进行时,便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完颜希尹不辱使命,依据契丹字、汉字楷书制造新字,拼写女真语言。天辅三年(1119年),女真文字制成,被定为金国官方通用的文字,后被称为“女真大字”。松江西路上的完颜希尹造字雕塑背后的石碑上,就有一些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属于表意字,很像汉字,笔画有横、直、点、撇、捺等,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换行。
天辅五年,完颜希尹随金军大举灭辽。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10月,完颜希尹任元帅右监军,与完颜宗翰等率军攻宋。有金一代,完颜希尹称得上是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著名人物,既是善于谋略的军事将领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文化学者。
女真大字颁行后二十多年,金熙宗完颜亶又仿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成一种女真小字。大字、小字并行使用。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真族地区任职的文武官员,进京朝见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书写。流传至今的女真文字已经不多,吉林扶余县石碑崴子屯有一通金碑,名为《大金得胜陀颂碑》,是完颜阿骨打起兵的纪念,也是目前最为珍贵的女真文字实物。
金熙宗天眷三年(1139年),因完颜宗弼奏请,完颜希尹以“奸状已萌,心在无君”罪名被处死。皇统三年(1143年),又因“死非其罪”,完颜希尹被平反,并被赠以开府仪同三司、邢国公的封号,改葬于其世居地舒兰市小城镇季长村南面。2001年6月25日,完颜希尹家族墓地遗址公园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东巡吉林青铜群雕塑
康熙东巡吉林青铜群雕塑于2011年7月完成,位于我市改造后的头道码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栩栩如生,每天都会吸引很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拍照留念。
这组青铜群雕塑包括四个部分:康熙皇帝和几名大臣巡视乌拉水师时的雕塑;青铜御马及牵马武士的雕塑;壁挂式《松花江放船歌》浮雕;长26米、高5米的壁挂式康熙东巡吉林扈从及文武官员群浮雕,再现了1682年康熙皇帝携带群臣,第一次东巡吉林时气势磅礴的场景,是我市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
这组群雕塑完全按照康熙皇帝东巡吉林的史实制作,真实地再现了康熙皇帝检阅吉林水师的情景。康熙皇帝身穿龙袍,站在整组群雕塑的中间位置,目光直视江面。在皇帝身后左侧,是时任吉林将军巴海的雕塑。巴海身着铠甲,左手前伸,指向江面,神态严肃,正在为皇帝讲解水师操练的情况。皇帝身后右侧,是身着文官官服的康熙宠臣佟国维。他身体前倾,表情怡然自得,仿佛为水师的强大而自豪不已。巴海身后肃立着的是时任御前五品带刀侍卫曹寅。这位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身着侍卫服,腰悬宝刀,面容英俊,忠诚地守卫着皇帝。康熙宠臣、时任翰林院侍讲的高士奇,站在佟国维的身后。他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言行,因此手执毛笔,面带微笑,仔细地聆听着皇帝的话语。康熙东巡吉林,还带了自己的启蒙老师之一、时任钦天监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南怀仁在东巡过程中,携带科学仪器,对所经过的要地的方位、气象、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状况进行考察测量。因此,他的雕塑手持一幅地图,眉头微皱,仿佛细心地观察着江城的山山水水。
作为整个群雕塑的背景,大型浮雕康熙东巡吉林扈从、文武官员群雕塑,也按照史实制作。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展现了康熙视察水师、在小白山望祭殿祭祖等场景。雕刻的随行扈从等人物近百人。御马及牵马武士的雕塑,则被放置在康熙等人物雕塑的右前方。御马面对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水仰头长嘶。马匹配有马鞍及马镫,可供游客骑马留念。
整个工程用铜量为50吨左右,是东北三省最大的青铜群雕塑。
清朝时,我市作为吉林将军衙门所在地,是当时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康熙一共三次东巡,两次来到吉林,留下了很多传说。尤其是第一次来到吉林视察水师营,更是做出了重要的军事部署,之后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迫使沙俄与中国签订了第一份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我市也因康熙皇帝所作的《松花江放船歌》中的诗句“连樯接舰屯江城”而得名“江城”。
在松江西路西关宾馆附近的人行道上有一座人物雕塑,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这个人表情安详,神态专注,手里拉着二胡。这便是被誉为“京剧再造之父”的牛子厚的雕塑。
牛子厚出生于1866年,名秉坤,字子厚,出生于我市,是吉林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在牛子厚时期,牛家的“升”字号产业达到顶峰,遍布东三省和京城、江南,被称为中国北方四大家之一。牛子厚一生乐善好施,经常救济贫苦人。因此,当时他被人们称为“牛善人”。
牛子厚的业余爱好也是丰富多彩的。摄影、园艺,修理钟表、给人看病等,他无所不好,尤其喜欢戏曲,经常吹打弹拉,凡笙管笛箫无不精通,特别是对京剧情有独钟。他曾邀请北京“四喜班”戏班来吉林康乐茶园演出。
1901年,牛子厚在北京试创京剧科班,培养京剧人才,首批招收6名学员,定名为“喜连成科班”,聘请了萧长华、苏雨卿、宋起山、唐宗成等京剧名师分科执教。1912年,因大财主沈玉昆加入,“喜连成科班”改名为“富连成科班”。该科班1904年到1944年共招收了12个班,培养了“喜、富、连、盛、世、元、韵、庆”八科京剧学员700余人。因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很多学员日后在京剧界都成了名角,还有一些人誉满全国,比如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大批京剧大师和表演艺术家,都是在这个科班学成的学员。
1943年,牛子厚去世,归葬家乡吉林市。1948年,喜(富)连成社解体。喜(富)连成社是中国京剧史上的“第一科班”,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摇篮”。牛子厚对京剧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也正因为如此,我市也成了“京剧的第二故乡”。上世纪50年代,梅兰芳来我市演出,特意到牛子厚墓前祭奠。近年来,中国国家京剧院多次来我市开展“寻根之旅”演出。2016年12月,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京剧老字号“喜连成社”在市群众艺术馆落户。今年夏天,我市百年老字号“新兴园”也搭起喜连成京剧大舞台,旨在传播国粹京剧在我市的感染力、影响力,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松江路上的这几组雕塑,蕴藏故事,雕刻时光,承载着城市记忆,是城市观光的重要看点和亮点。它们给予每日穿梭行走在城市间的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为美好未来努力创造,为幸福生活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