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桦甸寿山仙人洞遗址
一
现代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以石器时代为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一般以一万年前后为界,将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以加工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期称为新石器时代。目前吉林地区的历史,以寿山仙人洞为上限,它的发现,开启了旧石器时代的历史序幕。
寿山仙人洞遗址位于桦甸市榆木桥子镇东北2.3公里的寿山村境内。村内有一山名“寿山”,有一条河名“寿山河”。关于寿山一名的由来,有一流传甚广的传说。至少二百六十多年前,这里人烟稀少,此山此河仍然无名,河边亦只有几户人家。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首次东巡吉林,回程时路经这里,被这里的大好风景所陶醉,在此扎营行围,狩猎采集。其间适逢乾隆44岁生日。过去皇帝生日为“万寿节”,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即1711年9月25日。皇帝高兴,即兴封面前的大山为“扎拉芬阿林”,即“寿山”,山下小河为“寿山河”,住在河边的几户人家有了“寿山屯”之名。但寿山真正闻名并为世界瞩目的时间远未到来,直到30年前的1991年。
寿山上有一天然洞穴,当地人称之“仙人洞”,亦称“神仙洞”。1991年5月~6月,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在吉林地区进行旧石器野外考古调查时,透过林隙远远看见山体中部有一个巨大的山洞。或许受传说的影响,这个山洞成为调查目标。调查发现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进行了试掘。针对试掘结果,参加发掘的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陈全家教授和桦甸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其泰两位先生撰写了《吉林桦甸寿山仙人洞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以下简称《试掘报告》)。
此次考古调查,关于这处古人类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地貌,《试掘报告》概述道:“仙人洞位于桦甸市西北约23公里的寿山上,西南距榆木桥子镇约2.3公里(山的东北角为北安屯)……寿山属于哈达岭山脉,南北走向,海拔510米,山体岩层主要由二迭系下统范家屯组厚层灰岩构成,周围群山环抱,山峦起伏。东麓为南北走向的寿山河,发源于太平岭的西侧,流经金沙河、辉发河后汇入松花江。”
从报告可知,仙人洞位于寿山的东坡上部,海拔高度为460米,洞口距地面110米;洞口南偏东12度,高2.87米、宽3.1米;考古工作者将洞内有人类活动堆积部分分成前后两室,前室长约9米,宽敞明亮,后室长约25米,略低于前室,阴暗潮湿。两室呈甬道形,其面积约100平方米。从后室向内分成两个支洞,均有各异的洞室、竖井等。洞全长约300米,洞外有3米长的平台,其下为悬崖,由其南侧可攀登入洞。可见原始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以及利用的概貌。
《试掘报告》详细记述了考古试掘情况,收获的一批属于旧石器时代遗物:“出土了47件石制品、少量骨制品,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鸟类化石。”
基于这次发现,1993年5月~6月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持,在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森水教授指导下,进行了正式的科学发掘。
此次发掘,清理洞穴堆积60余立方米,文化堆积厚达2.6米,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及骨质制品700余件。其中初步鉴定为古人类生产生活用具的打制、磨制骨器10余件,古脊椎动物物种有熊、狼、鹿、牛、马、斑鬣狗、西伯利亚鼬、棕背鼠、鼢鼠、鸭、雉等20余种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出土旧石器时代人类打制的石器毛坯、石片、石核200余件,其遗存非常丰富。有报道称:此遗址是吉林省目前发现堆积完好的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栖息活动的洞穴遗址,堪称吉林“第一洞”。
选择天然洞穴为栖息之所,以打制的方式制造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为生活来源,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标志与特征。寿山仙人洞的发现,不仅是松花江流域、长白山地区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生息的证明,在东北乃至东北亚广大地域,亦是古人类生息的典型范例,而备受世界瞩目。它的存在,地理环境、物候特征、出土的动植物种类、满足生活所需的自然物产、出土文物——石器、骨器的加工与使用,包括遗址主人是谁、从哪里来、去往哪里等等,都是考古学、人类学等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从发现之初直到今天,最为大众关心的问题、也是考古发现的核心问题,当属遗址年代。
二
寿山仙人洞发现之初即轰动各界,关于该遗址的年代,曾被认定为2万年以前。这个数据一度引起人们巨大惊奇——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会有这么久远的历史?实际上,这处古人类生息过的洞穴遗址,历史之悠久和存在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了我们也包括考古工作者的想象。
1999年年末,本报刊发了《发掘人类的辉煌——20世纪吉林市文物考古回顾》,文中关于寿山仙人洞遗址,这样概述:“1993年由吉林大学考古学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持发掘的吉林市桦甸寿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考古发掘,再次将吉林地区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8万~10万年,填补了吉林省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和吉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的空白。这可谓吉林地区20世纪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其时,寿山仙人洞距今10万年的说法已很流行,但出处不明。董学增先生2014年出版的《吉林考古文集(续集)》,在《吉林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说》一文,这样概述:“经中科院专家初步鉴定为新生代第四纪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10万年以上,相当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的年代。此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吉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将吉林地区人类历史至少提早了10万年。”
曾经在不短的时间里,旧石器晚期、距今10万年的说法虽流传很广,但亦不是最后定论。
吉林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后的历史阵列,关于吉林市历史的上限,以寿山仙人洞遗址为标志,展示并呈现的不同数据,进一步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吉林历史大事记”以寿山仙人洞为开端,确定为距今23万年前。
回看陈全家、李其泰当年的《试掘报告》,提交时间为1992年,发表在1994年2月的《人类学学报》上。关于遗址年代,文中没有给出准确的年代定论。文章最后写道:“据洞内地层中出土的斑鬣狗化石、石制品具有清楚的旧石器时代制品的风貌,其他方面材料尚难提供详细的断代依据。依据以上资料,可以推测,遗址的年代尚未越出更新世,因此暂时将其地质时代定为晚更新世后期,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目前的考虑是否正确,有待进一步工作检验。”
2006年7月10日~12日,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桦甸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06年吉林大学考古(国际)学术论坛-东北亚旧石器会议”召开,国内八省和俄、日、韩三国共70多人参加会议。寿山仙人洞遗址是此次会议重点考察内容。
此次考察寿山仙人洞后,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考古与民族研究所所长谢尔盖·阿尔金为桦甸文物管理所留下亲笔题字。
其俄文大意是:“亲爱的朋友与同行,桦甸县领导人们文物保护得好,非常感谢!仙人洞是东北亚最好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学术论坛代表们都很高兴!”落款为“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考古与民族研究所 所长 谢尔盖·阿尔金”。
此会议之后,2007年8月,仍由陈家全主撰的《吉林桦甸仙人洞旧石器遗址1993年发掘报告》(简称《发掘报告》),在《人类学学报》上刊发。《发掘报告》关于遗址的年代,分上层与下层,公布了层位不同、年代不同的两组数据:“该遗址上文化层的骨化石经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测定实验室采用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未作树轮年代校正)的年代距今为34290±510年,结合上文化层出现的通体磨制骨器加工比较细致的黑曜岩长身圆头刮削器以及锛形器等分析,其年代为旧石器晚期;下文化层的第4层出土的骨化石用铀系法测定,其年代距今为16.21万±1.80万年……为旧石器早期之末至中期。”这一数据,为2017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吉林省地下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一章“旧石器时代的地下文化遗产”所采用。从该书可知,吉林省地下文化遗产,年代最为久远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仍为寿山仙人洞遗址。
三
2017年7月8日,吉林省松花江文化研究会文史专委会,在会长尹郁山先生(原吉林市文物管理处处长)带领下,由会员李桂华、高振环、安紫波、胡彦春、李津田、赵伟等组成踏查小组,对寿山仙人洞遗址进行踏查。
来到寿山下,可见两通文物保护碑。以此为标志,便进入了古人类生活环境和遗址保护范围。
时值盛夏,炎热难耐。植物茂密,山体怪石嶙峋。我们的目光在山岩百余米上下位置搜寻,看不到考古工作者描绘过的巨大洞口。实际通向洞口,有一段不短的山间小路,为疯狂的野草遮蔽,若隐若现,如果没有专人带领,找到上山的路仍不容易。好在最陡峭的一段崖壁,有文物部门加设的便于攀登、带扶手的铁梯。
铁梯口的尽头,即是《试掘报告》里提到的“洞外3米长的平台”。洞口与它的声名相比小得超乎预期——难以想象,它的里面隐藏了有关人类无比丰富的秘密。
个头稍大点的人需低头才能进入洞口,里面却是开阔得多的空间。与远古人类零距离接近,带给我们最真切的体验,除了所见,还有体感——酷热难耐的感觉顿消。清凉舒爽,当是古人选此天然洞穴长久安居可能有的一种理由。但是,即便有冬暖夏凉的天然优势,太多客观存在的不便,挑战我们的想象——远离河流,处悬崖之上,出入取水、猎获、采集生活所需……如何行走、搬运?或许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祖先,原本就有攀岩走壁、林间飞越的能力?
山洞越往里走,光线愈加黑暗。借助手机和电筒的光亮,向洞穴深处走去。脚下不平,石壁湿滑。小心翼翼地摸索,收获的是意想不到的惊惧——我们的到来,惊动了洞中栖居的蝙蝠。它们在洞中翻飞,如魅影般,让人惊骇……这些黑暗中的生灵,是何时占据这个洞穴的?洞口光亮处,我们分辨不出古人类生活的迹象,洞中平坦处,可见现代人遗留在山洞中的崇拜物。
带着更多疑惑,走出洞外,回到保护碑处。无疑,关于遗址的内容与价值,这里公示的信息最具权威。
两通保护碑,铭刻的内容有很大差异,或许代表的是现代科学对此处古遗址不同阶段的成果吧。在此,特别记录如下:
保护碑为两通,一为省保碑,一为国保碑。两碑规格相似,材质、铭文风格、字体颜色有异,显示树立时间的不同。
省保碑,石刻黑字,正面上部刻有“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中大字横排:“寿山仙人洞遗址”;右下三排小字:上为“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中为“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公布”,下为“吉林市文物管理处立”。此碑背面,碑文这样记道:“该洞穴址内出土的文物,于一九九一年八月经中国科学院古骨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应该是晚更新世的遗物,也可能略早一些。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吉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而且将吉林地区人类历史至少提前两万年左右,因此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和科研价值。”
国保碑,石刻红字,正面上部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中大字横排:“寿山仙人洞遗址”;其下三排小字: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为“二O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下为“桦甸市人民政府立”。
此碑背面,红字碑文这样记道:“寿山仙人洞位于寿山主峰东坡上部,距地面高110米,全长约300米,洞内有人类活动堆积的部分可分为前后两室,总面积约100平方米。1991年发现并进行发掘,获得一批石制品和打制骨器、磨制骨器以及动物骨骼化石。通过年代测定,距今16~23万年,为旧石器中晚期遗址。
这是吉林省内发现的唯一一处较为完整的旧石器洞穴遗址,为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提供了新的资料。特别是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在同一遗址内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